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党代会提出的“一三九”战略和《山东建筑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推进交叉学科前沿研究和协同攻关,拓展师生国际视野,提升我校师生跨学科研究能力和“人工智能+”数字素养,满足我校师生利用国际顶尖大学教育资源来拓展前沿学科知识、提升科研能力的需求,我校拟于2025年秋季学期联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开展“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跨学科交叉前沿‘人工智能+’专题课程”试点选课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课程简介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由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的在职教授负责课程设计和讲授。课程分为直播授课和分组实践两部分,由外方教授在线直播授课,并在课程后期布置科研实践任务,通过项目制研讨,最终产出期末结课报告。课程配备中方助教,全程协助外方教授对学生进行课程和分组实践辅导。学生通过参与本课程,接触并掌握前沿学科知识,提升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安排
(一)课程学期:2025年秋季学期(10月-12月)
(二)课程列表:具体课程介绍见附件1。

课程详细介绍、大纲及教授履历等信息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三)试点范围及限额
1.教师选课:教师选课人数,限80人,不限学院,先选先得。
2.学生选课:学生选课人数,限120人,每人限选下述五门试点课程中的任意一门。
试点选课学院与选修课程:
(1)课程1:《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金融科技、商业分析中的多维应用》(开设学校:哥伦比亚大学)
试点学院为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法学院,限15人;
(2)课程2:《人工智能:大规模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模型中的算法优化》(开设学校:卡耐基梅隆大学)
试点学院为土木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城规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限50人;
(3)课程3:《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机器人视觉、多传感器融合与自动驾驶》(开设学校:帝国理工学院)
试点学院为艺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限15人;
(4)课程4:《人工智能:以DeepSeek为例的大语言模型及多智能体协同决策》(开设学校:芝加哥大学)
试点学院为土木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城规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外国语学院,限35人;
(5)课程5:《电子工程:脑机接口的神经科学、微电子学与信号处理》(开设学校:帝国理工学院)
试点学院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限5人。
(四)开课时间及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
课程均在NeoSchool授课平台进行。平台可实现师生课间互动、课后辅导、作业提交、考试、课程回放,双语实时字幕翻译功能。
具体操作手册见附件2。
2.上课时间:
(1)直播授课(1-11周):教授全英文在线直播授课,10月10日开始,集中于周末上课。直播后自动生成录播,本学期可反复观看。
共10次课,每次3课时(其中两次为4课时),计考勤。
另每周安排中文助教辅导课,共16课时,可选择性参加,不计考勤。
(2)分组实践(9-13周):面向全体参课学生开放,将辅导学生从组队、研讨、到完成围绕科研实践的结课报告。
具体课表安排见附件3。
(五)课程考核
考勤10%、作业40%、期中考试25%,期末结课报告25%。少数教授有特殊评分安排,以最终课纲为准。
(六)课程收获
1.完成课程学生可获得英文成绩单(结课后,成绩单统一提交研究生处);
2.围绕科研实践的项目结课报告。
(七)后续深度培养
参课学生可在课程中申请下一阶段的深度科研课题组,教授将亲自参与选拔,入选学生将后续在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合作完成一项深度课题研究,最终产出学术论文并获得教授推荐信。
期末结课报告成绩优异的学生,鼓励报名参与年度“CIS Research Fair全球科研创新大赛”,与教授进行学术交流。竞赛得奖学生将有机会获全额科研资助,加入教授深度科研课题组。
三、选课方式
(一)选课要求
1.均可报名;
2.英文水平已达到四级 500 分、六级通过或同等能力者优先。
(二)选课方式
填写报名表(附件4 学生报名表(2025秋季学期))
(附件5 教师报名表(2025秋季学期))
(三)截止时间
2025年10月16日12:00前请各试点学院将附件4、5发送至研究生处邮箱:subeibei19@sdjzu.edu.cn。
研究生处
2025年10月13日
附件1 2025秋季-人工智能专题-课程介绍
附件2 NeoSchool平台操作手册
附件3 2025年秋季lecture课表
附件4学生报名表(2025秋季学期)
附件5教师报名表(2025秋季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