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 > 正文

法学院成功举办第十四场“筑法研律”学术报告

作者:姜文焱 陈昊炜   时间:2025-03-18   来源:法学院    阅读:

3月16日上午,法学院在外文312会议室举办第十四场“筑法研律”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由2023级法律硕士陈亚楠、陈伟康、冯若兰、刘佳主讲,申荣荣副教授莅临指导,2023级、2024级部分研究生参加。报告会由第五届研究生会权益部干事鲁佳璇主持。

主讲人陈亚楠的汇报主题为《未成年人警务分级处遇机制》,报告结合最高检近年数据,指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类型集中化的趋势,并强调传统“事后矫治”模式的局限性。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分级处遇机制的经验差异,聚焦我国公安机关在分级干预中的实务痛点,如措施衔接断层、专门学校评估标准模糊等,提出细化分级标准、强化专业培训、构建“学校-社区-警务”联动网络的完善路径,倡导以“教育优先、动态预防”为核心的新型治理模式。

主讲人陈伟康的汇报主题为《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报告点明当前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计量方式不确定、补偿方式单一和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等问题。对此陈伟康同学在报告中提出完善湿地立法,明确生态价值计量方式,推动资金来源多样化并协调监管部门责任等应对措施,最终实现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

主讲人冯若兰的汇报主题为《数字经济时代新型犯罪问题的刑事法应对》。报告从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对传统刑法理论的挑战、新型犯罪的治理困境及其成因、以及刑法的应对措施四个方面展开,强调审慎适用刑法兜底条款,坚守罪刑法定原则,针对性提出转变帮助行为治理理念,调整数据保护理念,增设妨害业务罪等的措施,以此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犯罪问题。

主讲人刘佳的汇报主题为《中国特色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理论构建》。她以“乌苏里船歌案”、“王洛宾民歌争议”等经典案例为切入点,揭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属界定的复杂性。通过对比国际公约与国内立法的冲突,提出“私法主导、公法兜底”的协同保护框架,主张构建“社群集体权利+国家监管”双层主体制度,并细化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权利内容,强调在传承与创新间寻求平衡,防止文化资源被过度商业化或不当利用。

申荣荣副教授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对四位同学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从选题价值与创新性、论文写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实践意义与学术延展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针对报告中的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研究,为相关法律领域发展贡献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次“筑法研律”学术报告会充分展现了法学院研究生对法学前沿问题敏锐的洞察力与学术创新力。作为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活动现场交流热烈,互动频繁,对提升学院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学术造诣具有重要意义。

▐ 编辑:徐靖伦

▐ 编审:张鑫堯

▐ 审核:刘艳飞

▐ 终审:朱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