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旭
教育经历
1.本科:北方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法学
2.硕士研究生:山东建筑大学 法学院 法律(法学)
挪威北极大学 法学院 交换生
现拟录取为湘潭大学法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成果
1.《刍议算法正义:以算法行政决策中相对人权利保护为视角》
2.《算法决策的行政风险与规制》
3.《包容审慎监管原则的法理分析与实现对策》
获奖情况
读研期间,参加山东省“互联网+”大赛并担任“虚拟法庭舱的构建与实现”项目负责人,参加全国建筑法律文书大赛等比赛,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学金、优秀法律文书、互联网+大赛优秀项目等荣誉8项。






回望七年的法科学习历程,四年的本科学习引领我进入法学的世界,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指引我踏入学术研究的殿堂。何其有幸在建大法学院的庇荫下历经了个人的成长与蜕变。如今,自己又将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结草衔环、饮水思源,在此将自己三年积淀的学习心得与同学们分享。
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厚积才能薄发。法科的学习很多时候并无捷径可言,需要下笨功夫。因此,“三分钟热度”和“打鸡血”式的学习对长远的学习无益。无论是针对考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还是其他学习目标,都必须从长计议,静心学习法理学、法学方法论、逻辑学等基础核心理论,做到熟烂于心。当然,这种下笨功夫并不是盲目的积累,而是有体系、讲逻辑的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下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以期将知识能够贯通衔接,在具体实践中能够举一反三。
如何积累和构建知识体系?最好制作一张与读书、听课匹配的思维导图(树状图),学至何处,均须时时回顾其在思维导图的位置。就任一知识点,均须形成由概念、规范目的、要件、法效果、体系关联等因素组成之思维导图。就其更细分的问题,进一步形成下一层级的思维导图。就任一知识点的记忆问题,亦须先记其体系框架,再往框架中填充内容。如此日积月累,心中自然形成一张思维导图,心中有此体系,可谓妙用无穷。除了知识体系外,课堂认真听讲、下意识地参悟老师们的逻辑体系是另外一种方法。理解老师们对于知识的铺排、遵行的是什么样的逻辑、形成的体系又有什么样的特点。这种理解在课程一开始时不可能轻易掌握,但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予以关注,体系的思维便随着老师们课程的深入慢慢养成。
二、重视学习的方法论
对学习方法论的重视亦是我自己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较大的转变。曾几何时,自己单纯地只顾知识本身的吸收和理解,对方法论的学习简单地以为是可有可无的,似乎自己的“蛮力”可以解决一切。这一想法从着手考博时有了转变。着手考博之时恰逢法考主观题备考阶段,扪心自问:“主观题该如何通过?还要像客观题那样通宵达旦然后火速忘记?考博能够成功吗?……”反思过后,我深觉自己十分忽视方法论的学习。比如,博士研究生笔试考题,每一道题就是一篇小论文。假如我继续按照以前的学习方法,而不思考如何将知识内炼和输出,掌握再多的知识也只能像大学期末考试时一样。于是,我首先开启了对应试方法的反思,思考如何从方法论上增强自己对法考和考博的知识储备。反思后的成果也在钟淑健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一次试炼。老师让当堂写“对逻辑的理解”,如果是往常的话,自己会通篇写“如何变得更具有逻辑性:1、2、3…”,我发现同学们也基本上如出一辙,对问题的本质避而不谈。尽管对逻辑学知之甚少,但是我尽量从逻辑一词本身出发,指出逻辑或是一种“联系”“顺序”……尽管只是一次课堂小测验,但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学术”的快乐,更进一步地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之后,以前我觉得味同嚼蜡的“论文写作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文章和书籍,我视若珍宝。如果说知识的学习像搭建房屋,那么方法论的学习就是收集钥匙,有时甚至惊喜地发现,一把钥匙不仅可以打开一扇门。
如何获得优质的方法论?首先,培养阅读的习惯。我的导师曾说:“读书是人最大的慰藉。”书里不仅有专业知识学习的方法论,也有人生的方法论。读书,不仅是因为作者传授给读者方法论,更是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以前读书更多的想要获取知识,时间久了知识总会忘记,从书里得到的成就感是递减的。现在更多地关注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好的研究方法随着时间慢慢得到验证,从书里得到的惊喜和成就感是递增的。其次,重视聆听学术会议、勤于与老师同学们沟通交流,分享各自的方法论。最后,对于个人成长的方法论亦应当着重学习,例如,学习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等等,以期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清爽的情绪。
三、尝试打破认知局限,勇敢地跳出舒适区
人生的容错率很高,不要囿于自己的舒适区。趁着年轻气盛,多多尝试自己很想却可能不敢的事情,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如何打破认知局限?我认为需要“拓宽想象力,培养最世界上最稀缺、最卓越的美德——谦虚”。谦虚会让人的性格更温柔,与谦虚的人讲话总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谦虚会让人仔细聆听别人讲话,理解别人的“价值观”与“信仰”,从而不致于闭目塞听、停止思辨。正所谓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佼佼者,善于发现身边人的长处和优点,见贤思齐焉。当然,保持谦虚绝不是自卑,看别人总是头戴光环。相反,谦虚会让人在学习交流时更加松弛和自信,避免固步自封和恼羞成怒。
四、知上进,而不是做名利的工具人
不论是在学术旅程中,抑或是工作生活中,需警惕的是不能让名利成为驾驭我们前行的桎梏,不要有过多的压力和包袱,尽量保持快乐和轻松的心态学习。因为,哪怕我们提升不了自己的认知局限、掌握不了很多优质的方法论、跳不出自己的舒适区,那又如何?人生恰似座座围城,城里人的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当我们终于攒够了足够多的方法论、突破了自己的认知、跳出了自己的城,也步入了另一座城。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认真做好自己现在的事情,享受且珍惜已经拥有的。
最后,值此毕业之际,唯愿建大法学院勇创辉煌、更展宏图!学弟学妹们保持朝气与活力,在学习的道路上踏浪而行、初心不改。
▐ 编辑:张文宇
▐ 编审:欧智芮
▐ 审核:刘艳飞
▐ 终审:罗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