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法而书,授人以渔——评《法学论文写作指南(第三版)》
高桂林
法学论文写作是连接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桥梁,也是法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常遇学生困惑于“如何从800字短文转向8000字论文”“怎样避免写作同质化”“如何合理运用人工智能辅助研究”等问题。由刘国涛、余晓龙主编、中国法治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的《法学论文写作指南(第三版)》,恰以系统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内容,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操作价值的解决方案,堪称法科师生与法律实务工作者的“案头良伴”。
从内容架构来看,该书紧扣法学论文写作的全流程,以“问题导向”搭建四章核心框架,152个具体问题均源自主编团队长期指导学生写作、参与论文评审的实践经验,针对性极强。“论文选题与资料搜集”章节破解了“选题空泛”“资料筛选无序”的初始难题;“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部分结合数字法治、数据法学等新领域,强化案例研究、数据研究方法的阐释,填补了传统写作指南在新兴法学领域的空白;“论文撰写的具体规范”细致梳理学术规范细节,助力规避格式、论证等“超低级错误”;“论文的修改、评价、答辩、发表”则覆盖写作后期关键环节,形成完整的能力培养闭环。这种“流程化+问题式”的设计,让读者能按图索骥,快速定位并解决写作中的具体困惑。
该书的突出价值,更在于对法学研究新形势的敏锐回应与方法论创新。面对人工智能对学术写作的冲击,书中不仅未回避技术挑战,反而详细论述人工智能的运用方式,引导读者合理借助技术提升研究效率,同时坚守学术原创底线;针对法学论文同质化严重的痛点,专门增设“反同质化解决方案”,从选题视角、论证逻辑、研究方法等维度提供差异化路径;对应用法学研究的强化,则依托执法司法实践经验,将实务需求融入写作指导,让论文真正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些内容既贴合当下法科学生的写作刚需,也为教师开展论文教学提供了系统的辅助素材。
主编团队的学术与实务背景,更赋予该书“理论扎实、实践落地”的双重特质。刘国涛教授深耕环境资源法学,兼具多学科教育背景与丰富科研项目经验,其理论积淀确保了方法论阐释的深度;余晓龙副教授有法院挂职办案经历,熟悉司法审判实践,使书中对应用法学研究的指导更具实务针对性。二者联袂主编,让指南既避免了纯理论著作的“空泛感”,又摆脱了纯实务手册的“碎片化”,实现了“理论—方法—实践”的有机统一。
作为法学教授,博导,笔者认为,《法学论文写作指南(第三版)》不仅是一本“写作教科书”,更是一部“法学研究思维培养手册”。它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了从基础写作到学术研究的阶梯,也为法律实务工作者开展实务研究、推动职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对于法学教育者而言,该书可作为论文指导课程的核心教材,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对于法学研究者而言,其对新兴领域研究方法的梳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数字法治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部指南的出版恰逢其时。它以“授人以渔”的理念,为法学人才培养注入了实用且前沿的方法论动能,相信必将成为法学领域学术写作与研究的重要助力。
高桂林教授简介

高桂林,男,河北武邑人,1964年12月出生,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环境资源法学科带头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环境与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民建北京市委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北京市委法制委员会委员,民建北京市朝阳区委环境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环境与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司法部、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科委课题评委,北京市“七五”普法讲师团核心成员,国家审计署全国审计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在科研方面:主持、参加国家基金项目6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第一主编)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权威B类论文2篇,核心A类7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研究咨询报告被副国级领导人批示2项,被全国政协采用1项,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采用1项。
《法学论文写作指南(第三版)》作者简介

刘国涛,武汉大学环境资源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生物教育学士;现任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三级教授,兼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纠纷多元解决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哲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工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0多项,曾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库成员;出版个人专著和主编著作十五部(含教材),发表论文九十余篇。独立或作为第一获奖人获省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五项。被评为首批“全省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物”、第二届“山东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首届“泉城十大中青年法学家”、山东省先进专利工作者等;获“山东惠才卡”等。

余晓龙,现任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副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城是环境资源保护法学、司法审判理论与实践。曾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挂职办案,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记个人调研专项三等功一次,获得全国法院行政审判优秀业务成果(案例类)一等奖、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项,主持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等十余项,主编法学教材两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法学论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 编辑:杨慧娟
▐ 编审:王 慧
▐ 审核:刘艳飞
▐ 终审:朱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