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沧桑巨变,40年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民族的兴旺还是国家的强盛,无论是集体的壮大还是个人的成长,无论是学院的发展还是学科的建设,奋斗的征程,只有“敢”字当头,“干”字为先。
2018年建筑学“一流学科”建设周期过半,亦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已呈“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壮阔,也进入“中流击水非奋楫不能进”的关口。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回首过往,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面对征程,我们初心不忘,负重前行。
一体两翼,优化研究方向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最根本的解放是思想的解放。
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审视建筑学学科的发展变化,越来越需要我们具备深刻洞察中长期变化走向的远见卓识,进行全局性、统筹性、整合性的通盘研究和整体谋划。
建筑学“一流学科”建设,结合国家行业需求与学科发展定位,不断优化学科方向构架与研究体系。坚持“立足地域、面向全国,绿建引领、多元发展”的思路,形成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为基础、绿色建筑技术方向为优势、建筑遗产保护方向为新增长点,在“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态势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城乡空间设计方法与技术方向的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是山东省“十五”至“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2011年获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科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泰山学者、国务院特贴专家、山东省突贡专家、全国专业教育评估委委员、全国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围绕主干研究方向组建学术团队,形成1支省级优秀创新团队、1支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与2支省级教学团队。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建筑遗产保护规划设计与技术”方向,在加强建筑遗产无损检测与预防性保护技术、建筑遗产移位与加固保护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研究上,根据“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论证专家的建议,整合现有研究资源,增设齐鲁建筑历史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
“绿色建筑技术与理论”是本学科的传统优势方向,“十三五”期间由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研发拓展至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太阳能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等多个体系化研究。
在建筑本体设计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绿色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另一方面在中宏观空间尺度拓展形成“生态城乡空间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学科第四个研究方向。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以全局观念、整体思维,内外统筹的角度研究和考虑发展方向,从大处谋划小处着力,在建筑学办学60年积累的基业再出发,我们的心是笃定的。
智能驱动,走在趋势前端抢先卡位
教育和研究要瞄准未来。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追赶时代的脚步就要走在趋势前端抢先卡位。
我国当前的城乡建设体现出由“增量”向“存量”的转变趋势,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针对未来建筑理论及技术体系和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创新,需要局部范围内抛弃利益计算的精神。
学科现设有“国家文物局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山东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建筑与城乡空间设计数字仿真实验室”、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学研产一体化平台。
固守成规是最容易的选择,但也会失去重大创新的机会。
结合“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与学科整体发展的双重需求,建筑城规学院采用升级现有平台、增设数字仿真与动态模块等致力于未来建筑领域探索的特需平台的建设思路,保证各研究方向均有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撑。
“建筑遗产保护规划设计与技术”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为基础,将周玉成、刘晓平教授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拟跨学科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铁路建筑遗产研究基地”;依托山东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建筑技术与理论”方向邀请英国(威尔士)低碳研究中心为山东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建设单位,共同组建“中英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在中国工程院孟建民院士的领导下,成立院士创新平台“动态建筑模块化研究实验室”,与“建筑与城乡空间设计数字仿真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联合建设,力求在动态建筑模块化研究这一国内新兴领域取得突破,建设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生态城乡空间设计方法与技术”组建“山东省生态宜居乡村发展研究院”,整合多学科资源,重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所有逆袭的背后,都是坚持的力量。
“绿色建筑技术与理论”方向,在新型绿色建筑体系与检测技术、既有建筑物理性能提升与改造等方面,在省内外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建筑遗产保护规划设计与技术”方向,在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技术、古建筑修缮利用技术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等方面在国内形成了特色与优势。作为影响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首位要因,我校建筑学学科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建筑本体设计研究实力的提升,在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特色、绿色建筑设计与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等方面形成特色与一定的国内研究优势。

与孟建民院士研讨院士创新平台的事宜

与英国(威尔士)低碳研究中心联合成立
“中英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撷英聚华,构筑人才高地积蓄势能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和主导地位,有了巨大势能的积累、释放,才能厚积薄发。
在“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周玉成教授、“长江学者”刘晓平教授、“泰山学者”张鑫教授带领下,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联合重点打造跨学科团队,开展建筑遗产无损检测与预防性保护技术、建筑遗产移位与加固保护技术等前沿研究,提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平台的综合实力。使研究成果转化为木结构古建检测、木质文物保护、建筑遗产保护、绿色建筑智能化等应用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引进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王晓临教授为“泰山学者” 海外特聘专家,会同刘立强教授一起,建成“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材料及功能化绿色建材研究及应用”学术团队,相关研究预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泰山学者”刘晓临教授与青年教师讨论研究进展

吴志强院士参加我校2018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博士)论坛
聘请《建筑学报》主编黄居正等国内建筑理论界的一流学者,成立“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成为我省建筑理论研究的制高点。

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成立

黄居正学术讲座
引进中国工程院孟建民院士作为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聘任院士, 成立院士创新平台“动态建筑模块化研究实验室”,与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相结合,将成为建筑学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毅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
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副校长范存礼、刘甦分别带领建筑城规学院院长仝晖和学科骨干教师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经常根据院士繁忙的日程安排见缝插针,学术会议的间隙、酒店的大堂、机场候机厅甚至飞奔高铁上的餐车,都成为最日常的会谈时间和地点。节日的问候、家乡的特产、虚心的请教、诚挚的邀约……滴水穿石般的温情,成为感动高层次人才最有力量的因素。
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多与能人喝喝咖啡,从思想的火花中,感知发展的方向。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动机,建筑城规学院拜访或邀请国内建筑学领域全部3个“双一流”学科(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院长与学科负责人,讨教学科发展思路与建设路径,建立合作研究关系。与天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国内学科排名前10%的院系学科形成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邀请英国(威尔士)低碳研究中心为山东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建设单位,共同组建“中英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赴日本访问日本工程院沈振江院士等高层次人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签署协议,共同开展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项目。派遣老师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访学,与美国诺威治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澳大利亚QUT达成师生交流协议,形成密切的交流往来。

法国布列塔尼国立建筑学院代表团访问我校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振宇院长来访

访问英国卡迪夫大学

法国法兰西研究院艺术院高利昂院士讲座
集腋成裘,多路径多梯级实现提升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奋斗者。奋进,是中国的姿态;奋斗,是我们的状态。
学校按照“学科总控、方向分担,资源优配、制度保障”的原则,将“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与协议目标分解到各学科方向,实行“年度汇总、中期审查、期满考核”的成果管理制度,保障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在学科建设的征程上,我们提振精神、自我革新、争创一流。
建筑学“一流学科”,在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省级优质课程、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等方面均按预期完成中期建设任务,学术专著、设计获奖、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方面已完成整体建设任务。科学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强度均得到提升,ESI工程学科领域潜力值已达1.036。
每一滴汗水,都会为梦想之花注入生机;每一次拼搏,都将为学科建设增添新的光华。
建设期内,获山东省专利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课题25项,累积到账经费1321.7万元;发表SCI、EI、CSCD、CSSCI收录,以及建筑学学科第四轮国内学科评估指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5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件,出版专著9部,译著2部。
大河奔流开新路,层峦竦峙争高峰。
绿色建筑智能化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木结构建筑用材无损检测系统和木质文物检测与分析系统,实现对古建、文物从宏观到微观的无损透视分析,成为国内首例将CT技术应用于木结构古建检测和木质文物保护的单位。团队重点开展与建筑结构用材无损检测和建筑材料物化性能检测相关的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求实现国家级平台和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在绿色建材性能测试方面,基于机器视觉技术,自主研发的人造板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应用于广西丰林亚创集团等企业,检测精度达到3mm*3mm,缺陷检出率达到99%,使连续压机生产线实现全线自动化,提高了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填补国内行业空白。完成广饶关帝庙大殿保护、东阿曹植墓文物保护规划与兖州青莲阁迁移抬升工程等一系列重要项目,已将建筑遗产无损检测与预防性保护、建筑遗产移位与加固保护等前沿技术应用到实际案例。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研究团队,承担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体育运动区、山东省救灾物资捐赠管理中心项目设计,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省级设计一等奖4项,获奖层次、等级与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生态城乡空间设计方法与技术”方向突出人居环境领域的空间系统研究,与多个学科联合组建3支协同研究团队,在乡村设计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山东省村镇风貌建设研究、招远市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郓城县乡村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建筑、规划设计项目,荣获全国城乡规划设计最高设计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村镇规划类一等奖,实现山东省规划设计奖项新突破、在山东省乡村风貌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推进方案》等我省乡村建设的重要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推进高质量发展,破除壁垒、释放活力、转型升级,每一步都不容易。
刘甦教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建筑教育奖。
仝晖教授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建立本、硕、博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读博士生27人,硕士生178人,授予硕士学位139人。以“创新应用性综合素质教育”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225篇,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项目1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获批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硕士论文1项。积极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和专业实践,在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新设立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但奋斗的征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建筑学“一流学科”,将在领军人才的引导下,拓展研究范畴,组建多支学科交叉的学研产一体化团队,建立科研教学互动机制,在国家级科技奖励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各项建设目标,整体提升建筑学的学科实力与水平。
2019年,我们迎来新的历史坐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
风险与挑战,考验我们改革的智慧;希望与信心,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这才是学校发展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这正是建大人最深厚、最伟大的力量!
(作者: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