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省委教育工委于“七一”前夕命名表彰一批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我院崔东旭教授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崔东旭,男,196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授。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从教23年来,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崔东旭教授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致力于教学科研一线,依托学校学科专业和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核心问题,服务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亟需,组建创新团队、承担重大课题、推进技术集成、深化应用实践,为我省区域发展、空间规划、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动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崔东旭教授扎根讲台、潜心教学,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以精湛的学术造诣与科技报国的精神魅力感染着学生,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
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提供政府决策科学咨询
山东建筑大学是山东省高校城乡规划学科唯一泰山学者设岗学科,本科、硕士两个层次的国家专业评估均为优秀,始终处在国内该学科办学第一方阵。多年来,崔东旭教授扎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创新研究,先后主持研制了《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鲁政办发〔2005〕27号)》《山东省建设用地标准(鲁政办发〔2018〕39号)》,由省政府颁布实施,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上述成果系统涵盖了区域宏观指标、工业用地指标、居民点和城市居住区指标、公共设施指标和基础设施指标等五类主要用地类型的控制标准,制定了各级、各类指标的“宏观区域指标+定额指标”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了对工业用地的建设强度、用地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首次提出了商业综合体、养老社区、物流园区和殡葬设施等新兴行业的用地标准。该标准成为我省各类建设项目审查、建设用地批供和批后管理的主要依据,在提高全省土地利用效率、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倒逼落后产业转型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2016年,崔东旭教授团队承担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委托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标准研究任务,成果汇集行业规范“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宁自然资规发〔2019〕2号)”,于2019年颁布全区执行。崔东旭教授作为规划学科的重要带头人之一,多次应邀参加省、市重大规划方案论证、标准制定等工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咨询。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创新成果积厚成势
我省作为城乡建设大省,一直存在城乡规划重大项目参与度低、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崔东旭教授聚焦空间规划技术研发创新,发挥团队攻关优势,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为我省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城乡规划理论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2016年,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2012BAJ15B05)”课题,纵向经费570万元,研发了3项关键技术、1个空间数据库和1个辅助决策系统,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授权和8项软件著作权,发表文章23篇,出版著作3部。该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城镇群的发展需求,从效能评估、规划模拟和辅助决策三个层面,集成创新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关键技术,首次系统提出了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分类分级体系、综合效能评估技术和规划选址布局决策方法。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应用到山东半岛城镇群规划、烟威都市圈和东滨都市圈规划,为青岛市建立了重大基础设施空间信息数据库;城际交通预测和换乘枢纽技术在潍坊市“1+5”都市圈规划中应用,济南市中心次中心和卫星城研究应用了本项目综合效能评估和交通预测模型,被济南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规划局批准实施。结合课题开展的山东半岛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布局规划示范,获得2015年度山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课题成果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和北京大学冯长春教授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019年,崔东旭教授攻坚克难、再接再厉,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哈工大深圳分校、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2019YFD1100800)”,纵向经费3508万元,成为目前我省城乡规划领域承担的最高层次的重大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崔东旭教授负责拟定研究任务、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等,并承担课题1的研究工作。项目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拟围绕村镇社区时空演化规律和“三生”空间互动机理两大科学问题,从“三个维度、五个空间层次”开展任务分解和技术创新。项目将通过全国300个典型村镇调研,突破村镇社区类型识别方法,建立“特征分区+特色分类”空间发展图谱和数据库,集成绿色宜居村镇社区指标体系、“三生”空间格局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村镇社区规划设计与决策技术体系、村镇社区空间发展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普适性框架+地域差异性指标”的绿色宜居社区营建技术标准。项目拟在东北商品粮、华北旱作农业、华东华南季风水田、西南山地立体农业和西北灌溉农业等区域,开展50个规划示范、10个技术集成示范和5个建成项目示范,共研制指标体系15套,模型/算法9个;基础数据库2个;识别评价/监测评估/规划决策/仿真模拟技术12项,集成共性关键技术体系5个,信息管理平台2个;获得软件著作权11个,专利(授权或申请受理)6个;发表论文60篇,出版专著5部,培养学术骨干25人。项目的研发成果可以为乡村振兴和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成果的广泛应用可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以工程实践为旨归,实现成果写在齐鲁大地
把论文和成果写到齐鲁大地上,这是崔东旭教授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要论述的重要体现。崔东旭教授始终坚持工程实践一线,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近年来主持的济南市公用体育设施专项、威海市抗震防灾专项、培育和壮大济南青岛核心城市、菏泽大城市空间发展等研究,为行业发展和地方规划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九大以来,崔东旭教授团队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以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为平台,组建了山东省华坤乡村振兴研究院,并担任院长。由于创新发展成效显著,该院于2020年10月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被授予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两年多来,围绕“百镇千村”行动计划,提出了县域统筹、整镇推进和重点建设的乡村振兴实施策略,编制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平原县、沂源县、鄄城县阎什镇和浮岗镇等区域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持了胶东半岛、鲁中山区、鲁北平原和鲁西南粮食主产区等30余个乡村振兴样板项目的策划、规划和产业资源导入工作。2020年6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对崔东旭教授团队规划的菏泽舜耕社区和齐河“中国驿”泉城饮食文化小镇项目给予高度评价;2019年9月,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在平原县召开的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程现场会上,对崔东旭教授团队规划的桃园社区乡村振兴样板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经验。
崔东旭教授还主动面向行业需求,主持制定了“山东省特色小镇精细化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于2017年9月在省住建厅召开的全省特色小镇工作推进会省进行了宣讲;2020年10月主持制定的“淄博市村庄规划编制与成果标准化导则”颁布全市执行。目前,崔东旭教授团队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山东省的阎什镇、浮岗镇和荫子、王打卦、两县、小王庄四村列入规划设计和建成示范试点,作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全国示范推广。
2020年7月22日,在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考察雄安新区一周年之际,山东建筑大学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雄安新区勘察设计协会、河北省石家庄规划设计院四方共建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践基地,成为我省第一所挺近雄安新区、服务雄安新区的高校,为山东争得了荣誉。该项合作重要依托即是崔东旭教授团队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目前,学校通过课题研究、人才咨询、人员培训等,正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规划建设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科研创新为驱动,担当教书育人根本使命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崔东旭教授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扎根讲台、潜心教学,以炽热的忠诚之心、责任之心、进取之心、仁爱之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教师要上好课,绝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之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崔东旭教授始终将教学视为科研的“隐形动力”,多年来坚持给本科生讲授《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乡规划导论》和《城市规划初步》等课程,在精心备课过程中,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以高质量的教学有效推动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领域,同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艺术。此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局限于教学内容,崔东旭教授对于学生影响更多的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多年来,在其指导下一大批学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15年10月,崔东旭老师获山东省优秀硕士研究指导教师,2019年9月,指导研究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山东建筑大学一等奖、山东省银奖。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23年来,崔东旭教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既不“浮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沉于”科研而抛弃教学,而是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真正落实于日常教学研究工作中。严谨治学、悉心育人、学以致用、知行并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起自身科技报国、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作者:李春 审核:赵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