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工程企业加速国际化,“熟法条、懂图纸、识造价、应国别”的新型法律工程师成为行业迫切需求的人才。为响应《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中提出的“推进法学和经济学、社会学、网络工程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要求,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依托学校土木建筑优势,以“入主流、倡交叉、重应用、创特色”为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经多年实践形成了以“法工融合”为核心,涵盖培养理念、课程实践体系、多元协同及国际素养的新型法律工程师培养模式。
打造3类课程体系,塑造3种核心能力。以工程法务所需的工程法律分析、涉外工程法务处理、工程争议和多元解决三项能力为指引,重构三类课程群:以法学理论课程群筑牢法律知识根基、工程技术课程群加深工程领域认知、工程法专题课程群开展沉浸教学体验,深度融合法律和技术。
推动“共建、共享、共育、共训、共练”5项实践教学体系联动。在五元协同主体支撑下,共建“工程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共享国家级、省级智慧实验室、工程仿真实验室资源;携手工程法治人才共育计划;开展工程见习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有针对性实践教学共训;全国建筑类院校法律文书比赛、贸仲杯等学科赛事共练,推动法学和工科知识从“跨”向“融”转变。
以“三化"为牵引做好涉外素养“加法”,提升学生国际应变素养。精细打磨“文化理解+法律制度+合同实务+争端解决”能力模块以夯实涉外“加法”。
这些构成要素共同塑造了成果的鲜明特色,有效解决了法学和工科知识体系融合不实,未实现实质融通;实践协同机制建设不实,缺乏工科真实场景嵌入;国际应变素养构建不实,无法适配国际市场需求等三大关键“不实”问题。围绕新型法律工程师培养,在方法基础上提炼三大核心点,实现从“落地方法”到“创新范式”的跃升。
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获批开设“‘一带一路’涉外法律人才”创新实验班与“‘一带一路’涉外法治”微专业,获评省首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培养基地,精准服务“一带一路”法治需求,也是山东高校服务国家涉外法治战略的生动缩影。
▐ 编辑:秦丽霞
▐ 编审:王 慧
▐ 审核:刘艳飞
▐ 终审:朱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