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成果报告 >>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

(1)建立了基于OBE教育理念、面向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多维度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修订与持续改进机制,实现培养理念“国际化”。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结合紧密,基于水行业发展需求和OBE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学生、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与行业专家广泛参与的多维度人才培养评价、修订与反馈机制(图5)。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持续改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与国际接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建立了面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目标评价机制,实现达成评价“制度化”。

基于OBE教育理念,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建立了基于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制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修订制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与实施办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明确了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流程(图6、图7),重塑了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实现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制度化”,有力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的达成。

图5 “多维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机制

图6  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关系图

图7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过程

(3)构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三体系、三平台、三实践”的教学体系,全过程思政育人,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构成的人才培养“三体系”(图8),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核心专业课平台构成的“三平台”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构成的“三实践”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结合相关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多学科融合,加快知识体系更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4)构建了“虚实结合、理实一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链条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实习实训“多样化”。

通过开设仿真实训、软件模拟等实践课程,突破传统实训受场地、安全以及疫情等条件的限制,构建“虚实结合”实践模式;通过实行理论与实验/实践(课内实验、实习)两条主线双向并行,构建“理实一体”实践模式;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通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构建“课内实验(实习)+实验(实习)课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多样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将实践主线纳入到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形成了从大一至大四不断线、多链条、多样式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图8 人才培养 “模块化”教学体系

(5)搭建了科教一体、产学合作的实践协同育人平台体系,实现产科教融合“平台化”。

充分利用校内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国家产教融项目、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省级教学科研平台,结合教学科研课题和开放性实验,形成“平台+课题+实训+双创”一体化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积极拓展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强化校企合作,通过与中建八局、中建安装、济南水务、光大水务等优质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培养人才,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