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安的某个角落,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闪亮霓虹,亦无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可他们呼吸着喧嚣中最为干净纯粹的气息,守护着他们心中最美的梦。
7月18号至7月25号,山东建筑大学校艺术团支教小队赴泰安市亓家滩村进行了三下乡支教活动。本次支教得到全体村民的高度赞扬,成员们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本次支教以辅导暑假作业和拓展预习为主,并为社会实践最终的汇报演出排练节目。对此,支教小队的成员们先行学习了手语《让世界充满爱》,在学习的间隙教给小朋友。孩子们认真的神情让人动容,尽管教学进度略微有些缓慢,但慢慢的孩子们也学会了全部的动作,并能跟着音乐自己完成整首曲子。
手语学习开展的同时,舞蹈的训练也没有落下。团队里会跳舞的志愿者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教给小朋友们简单的舞蹈动作,孩子们虽然无法做清楚每个动作,却也在认真的学习着。
支教穿插排练,学生和志愿者都带来不一样的精彩。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排练的手语《让世界充满爱》,以不成熟却让人难忘的舞步跳出小朋友的天真淳朴;游戏“你比我猜”各年级小朋友积极参与,笑声不断,各队队员为丰厚奖品奋力拼搏,大家都拿到志愿者带去的各种礼品。
此次汇演进一步拉近了志愿者与小朋友的关系,更是为支教划上圆满句号。虽然本次支教志愿服务只有几天,但是志愿者为大家带去知识的同时,更是用行动为孩子们种下对未来的憧憬之梦,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坚定信念,为追逐梦想而不断努力。
志愿助力宣讲,民艺走进课堂
山东建筑大学“弘扬民艺,筑梦中国”2019校艺术团暑假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6日开展了关于普及民间艺术的宣讲活动。通过本次活动给孩子们讲解部分民间艺术,使孩子们对民间艺术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同时,也使得团队成员在筹备过程中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宣讲的志愿者们先从宏观角度入手,首先描述了民间艺术的概述和民间艺术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让孩子们对民间艺术有个大体的了解。随后在从细节着手,着重描述了琴棋书画、戏曲、山东梆子、皮影、面塑这几种与当地有关的民间艺术形式,并向小朋友们浅谈了本次实践调研的相关成果。
为了更好的活跃气氛并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志愿者们在宣讲过程中不断与孩子们进行交流,给他们一个自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看法;于此同时,志愿者们还增加了民乐琵琶演奏、临摹字帖、五子棋对弈、捏面塑的流程,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民间艺术所带来的乐趣。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们无疑是弘扬民艺的新生力量。通过本次的宣讲活动,将孩子们内心对于民间艺术的热情点燃,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同时孩子们的热情也在感染着志愿者们,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情向往,就是我们坚持“弘扬民艺,筑梦中国”的决心。
以民间艺术演绎学习思潮,从民众口中透视传统文化
截至7月25日山东建筑大学“弘扬民艺,筑梦中国”校艺术团社会实践问卷团队问卷计划圆满结束。在7月18日至25日期间,问卷团队先后在亓家滩村、亓家滩艺术写生基地、泰安方特游乐场、鸿运山庄以及泰山风景区红门、虎山公园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以及发放问卷。 工作前半段的调查对象主要为乡村居民,后半段调查对象多为景区旅客及城市住户。不同的调查对象对于民间艺术的相关问题所做出的答复存在一定的差异。 乡村居民对于我们的调查活动表现出极大地热情,感叹民间艺术对其日常生活的增资添彩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城市住户与景区旅客则表示对于保护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类行动不容小觑。 在这阶段的问卷工作中对泰安本地当地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工作。活动中,校艺术团问卷组成员将问卷发到泰安本地商铺以及居民、旅客。问卷就关于民间艺术、当地对民间艺术宣传力度、如何传承民间艺术以及当代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保护等方面进行调查。当地居民积极配合志愿者的工作,认真填写调查问卷,表达出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看法以及态度,并对问卷工作给予肯定。 假期,实践小组将分散成多个小组分别在山东省境内以及河北唐山、福建南平等地继续进行问卷相关的分散实践,以便更大范围的了解关于民间艺术的相关情况与不同地域群众对待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的态度。 除了实地发放问卷外,小组成员还将问卷以网络形式进行发放,进一步扩大了调查范围。而综合此次调查结果与网络问卷结果可见,泰安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十分强烈,并期待新一代的青年们可以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可以继承老一辈民间艺术的衣钵。
传承非遗文化,体验泰山精神 山东建筑大学“弘扬民艺,筑梦中国”
调研团队于7月24日来到了泰山脚下对泰山周边的民间艺术开展调研,调研团队早上7:30从亓家滩村出发,向目的地行进。 调研团队一行人来到了泰山脚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登山路侧众多的泰山石刻。书法艺术这一非文化遗产在泰山主要以石刻的形式保存下来,即被称之为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映射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挑山工精神。泰山挑山工在责任面前敢担当,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关键时刻豁得出,把责任担当看成天经地义,再重的担子也敢挑,再难的道路也敢走,再苦的活计也要干,从不拈轻怕重,从不挑肥拣瘦,埋头挑山,奋力攀登。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采访了当地居民关于石敢当的故事,当地居民讲到:“泰山白阳坊有一位叫作石敢当的神医,他为每位需要治病的百姓医治,而且不收一些贫困家庭的治病钱。泰山石敢当扶贫救伤,倍受人民爱戴。民间百姓都把石敢当的名字刻在泰山石头上,进行膜拜,来达成祈盼福康平安的愿望。” 最后调研团队来到了泰山的封禅大典,封禅大典源于秦始皇时期。在古时,封禅大典是帝王为了协调天、地、神、人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现在,封禅大典的用途是以实景演出为主,2018年的央视春晚泰安分场便是在此处进行的。如今封禅大典通过承办各类表演项目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非遗文化,继承梁氏正骨 山东建筑大学“弘扬民艺,筑梦中国”
调研团队于7月23日来到了泰安文艺文化中心的非遗文化展,在这里首先参观了其中的非物质文化的展览,其后遇到了梁氏正骨的第九代继承人梁卫东先生,并对泰安的梁氏正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 上午调研团队一行人来到了泰安市泰安文艺文化中心,到达后,团队成员首先参观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出,随后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并带领团队找到了梁医师,并带领团队参观了整个非遗讲堂,介绍了历代梁氏正骨的继承人是如何继承并不断传承的。梁氏正骨先后被泰安市和山东省评为市级非文化遗产、省级非文化遗产。梁医师还介绍了梁氏膏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此膏药需经过诸多步骤:泡药、切药、晾干、捣药、熬药、摊药、晾干。 梁卫东医生说到:“梁氏正骨手法复位时需稳、准、轻,快速敏捷地将分离错落的断骨部位复接,使其三点一线,外表圆润自然,再用夹板固定,并以膏药,药物配合,当即可见效果,三个月后逐步恢复功能。” 梁卫东医生作为梁氏正骨第九代继承人,梁氏正骨传承三百年之久,它避免了西医的开刀治疗,大大降低了救治病人时的风险,避免了开刀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梁氏正骨、梁氏膏药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成为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梁医师对代代相传的梁氏正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着与热爱深深的感染了调研团队的成员,让实践团队更加坚定了内心对文化传承的决心。
歌舞展民风,调弦显民韵 ——泰安亓家滩村民间艺术公益巡演 伴随着实践过程的进行,亓家滩村的村民及周边地区的村民对民间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山东建筑大学“弘扬民艺,筑梦中国”社会实践团队也决定于今日在亓家滩村进行一场公益性的巡演。 巡演于晚上八点亓家滩水库旁的小广场准时开始,演出由街舞表演《Robot》来作为开场秀,现代机械的舞姿震撼着全场的观众,将观众们的热情点燃。 紧接着的是歌曲《知否 知否》,“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位志愿者用他们的声线勾勒还原了词人往昔之景,富于伤情的演唱将观众的情绪缓缓引入,而歌词中所表达的内心纠结的情绪也正与民间艺术的传承有相通之处,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靠手艺“吃饭”越来越难,这首歌唱出了不少传承人的内心,也使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传承民间艺术的想法。 接下来是二胡独奏《赛马》,激昂的乐曲,演奏出的马嘶声,欢腾热闹的乐曲声把紧张激烈的情绪带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演奏者用传统的民间乐器二胡向大家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演出进行了一半,为向观众更好的宣传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实践团队在中场休息的时间当中邀请观众朋友们填写调查问卷,使其对民间艺术的现状和传承有了更好的了解。 问卷时间结束,演出继续进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民族舞蹈表演用他们舞动的身姿向观众们展现了新疆舞的柔美与热情。 一舞跳罢,便是琵琶《大鱼》的演奏,温柔的弦乐声将人带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去,歌曲也秉承了悠远的国乐之音,是一个把民族乐器与国乐完美结合的表演。 最后节目在《异乡人》演唱中结束,歌曲一曲悠扬,运用优美的旋律表达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同时也是对民间艺术宣扬的一种方式。 经过此次的公益巡演,向各位观众展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的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本次的演出可以呼吁更多的人去支持并传承民间艺术。
刀刃上的面花,指尖下的绝艺
2019年7月20日,山东建筑大学“弘扬民艺,筑梦中国”调研团队来到了泰山石家面塑第七代传承人石洪令女士所属的研究院中,对泰安的面塑艺术进行调研。 中午时分调研团队一行人来到了通天街附近的泰安市泰山面塑文化研究院,到达后,石女士热情的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研究院,并向我们一一介绍了众多面塑作品。其中更是拿出了极具泰安民间艺术象征的面塑泰山石敢当,作品用面粉为材料做出石头的材质,纹理清晰,技艺精湛。 而其中耗时最久,工作量最大的面塑便是作品“凝视”,该作品由山东明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化部,教育部山艺非遗研培基地泰安站,于2018年11月18日第一期非遗面塑传承班50位师生共同制作完成,历时15天,原材料使用纸浆加糯米加面绒等环保材料制成,用料将近30斤,制作工艺采用了传统面塑技艺与时尚创新理念相结合的手法来完成制作。 石女士作为泰山石家面塑第七代传人,在采访中说到了传统民间艺术传承过程中遇见的主要矛盾:传承与“吃饭”的问题,民间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是由传承人进行传承,而传承人还要生活,但是传统的民间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如何靠手艺“吃饭”成了传承人的头疼问题,而这就需要当代青年人来承担起传承的责任。
岱庙初访欲临仙,紫光未见阙空绵
2019年7月19日,山东建筑大学校艺术团“弘扬民艺,筑梦中国”调研团队来到了泰山区岱庙博物馆进行调研,调研团队于早上七点半准时从亓家滩村出发。 在探寻庙会的过程中,我们有幸偶遇并采访到了管理员张华强老师,张爷爷就庙会的形成与发展,泰山庙会常在的时间地址以及庙会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东岳大帝,碧霞元君作为泰山的化身,成为了人们崇拜的神祗。泰山庙会就是我国民间由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诞辰而产生的融宗教、文化、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它不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而且成为特有的地方民俗现象,并由此演化出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 张老师向我们讲述:“宋代开始,东岳庙会成为庆祝泰山神生日的专题活动,形成惯例并得以延续。明代增加了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内容,从而进入了泰山庙会的鼎盛时期。泰山庙会在宋代发展成熟,其标志一是广大群众自发而广泛的参与,另一方面则是庙会日期早已约定俗成。庙会在宋代已很兴盛,元明清诸代延续不衰。” 在张爷爷一番细心的回答之下,团队对泰山庙会有了详细的认识。泰山庙会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近几年来仍不断发展,不断造福着泰安的百姓,更是为泰安的民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捷,成为泰安传统文化与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山东传统民艺,访梆子经典传承
2019年7月18日星期四,山东建筑大学大学生校艺术团“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式步入正轨。调研、支教、问卷三队在今早七点集合就绪,并从住处出发,分别开始其各自的团队任务。 其中问卷组就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在当地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组分成两队,前往村子内部的不同方向进行调查,采用发放问卷、提问咨询的方式获取到了许多有关民众对于民间艺术了解程度、对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不难看出当地居民对民间艺术抱有相当大的热情与渴望,十分愿意付诸自己的一份力来保护发展民间艺术,并希望政府能够多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当地文娱环境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支教小组在村委大队会议室召开了为期两个小时的“暑期补习班”活动,努力的通过自身能力来丰富孩子们的文学素养,本着“弘扬民意,筑梦中国”的活动主题,继续为亓家滩村的村民提供帮助,将艺术团诸位成员的所学所获毫无保留的付出。 而调研小分队则前往了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进行参观学习,拜访了著名导演杨宪法老师和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郝瑞芝先生的关门弟子山东梆子第三代传承人李红老师。 到达研究所时,恰逢剧团正在排练《田螺与孝郎》,杨老师一步一形的指导让调研组员们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对戏曲艺术的尊重。 随后,调研小分队的同学对李老师进行了专访。李老师自十二岁开始学习戏曲,至今已四十三年有余,演出四百余场。老师将她如何走上这条道路、在十几年基本功的艰苦训练中怎样咬牙坚持下来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她说:“弘扬艺术、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把它化开,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先将老一辈的东西继承下来再创新传承,这个创新既要让观众接受也要让专家接受,这是很难的一点。” 伴随着第一天实践活动的结束,成员们初步的感悟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体会到了泰安市居民们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殷切期盼,与此同时,也激起了实践团队成员们对本次活动的热情,更加专注的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