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社会实践中心隶属于共青团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社会实践工作,为大学生提供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中心以服务大家为宗旨,致力于为山建学子提供优秀的、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平台,自2016年以来中心先后组织开展了“践行求是精神·青春报效祖国”、“牵手梦想·与你同行”、“抗震减灾”、“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抗击疫情专项”等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共组建寒暑假社会实践团队1700余支,其中获得国家级及省级表彰的团队达100余支,参与实践人次共计35000余次,共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达250余个,学校曾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秀组织奖。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广大青年学生锻炼自我、认识社会、服务基层的重要渠道。学校实践育人机制,由校团委指导和统筹规划,各二级学院团委积极配合,形成了以日常志愿服务、寒假返乡调研、暑期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格局。
学有所思,创新驱动
中心积极引导广大实践团队利用所学专业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学科实践品牌项目,同时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实现多项目、多角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做到将人才培养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育人才,学思践悟。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优化师资力量,强化团队质量。依据实践育人目标,整合学校师资力量,推行社会实践导师制,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利用导师科研项目,指导团队实践活动,切实发挥导师作用。与此同时,结合我校专业优势,利用学生所学专业,成立学生实践团队,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其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搭建实践基地,助力品牌合作。在校外实践开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学校和社会各方资源的深度融合,根据大学生实践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建”的原则,融合政府、企业、学校、农村、社区等多方资源,共建一批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富有特色、稳定可靠的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为实践育人提供良好社会平台和载体,推进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
构建激励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规范的实践成果答辩及评优标准,进行实践总结评审表彰,并结合我校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相关课程学分规定,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氛围,调动实践育人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践育人的整体效益。
加大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在学生实践开展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各大媒体进行投稿宣传,扩大实践宣传力度,在向团中央、省学联、三下乡官网等投稿的同时,继续做好实践简报制作工作,提升我校在社会及各高校范围内的实践认知度。
做好安全保障,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和保障,实践在开展前期做好调研和出发准备,召开实践安全专题会,重点强调实践安全注意事项,特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住宿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加以说明,根据实践天数、实践类别等为实践团队成员购买相应保险,以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总结梳理,健全体系
在全年工作的基础上,以日常志愿服务、寒假返乡调研、暑期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格局,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日常志愿服务,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大学生进社区、爱伴夕阳、中小学课堂交流等志愿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同时,组织展开技能培训、优秀团队宣讲、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学校社会实践共同进步;寒假返乡调研,学生借助地区优势,通过分散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为暑期实践工作做准备,开拓思想,大胆创新;暑期社会实践,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原则,经宣讲动员、项目申报、材料审核、公开答辩等环节,遴选团队予以立项。
深化意义,促进提升
社会实践作为我校品牌项目,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积极打造专业实践团队,也是我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一方面,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深化了国情认识,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为实践地区带去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传承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教育水平,为社会效益带来双向收益。

艺术学院党团教育中心实践团队与孩子们开展墙绘活动

大学生沂蒙情协会“青春创业复兴路,资困助学爱心行”实践团队走访贫困家庭

团委专项齐河大杨村村庄规划编制实践团队调研河道环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冠疫情背景下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团前往当地企业调研

法学院“朝夕递爱,幸福童年”实践团队与孩子们的合影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追根溯源,星火传承”文化宣讲团队通过模型讲解甲午海战

宋忻容同学协助抽查扶贫干部和村支书对扶贫工作的掌握情况

陈虹宇同学参与抗击疫情志愿服务,协助运输帮扶物资
(作者:共青团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
(初审:郭玲)
(终审: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