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简介

作者: 时间:2022-01-04 点击数:

1.学院简介

1)学院发展概要

法学院秉承“入主流、倡交叉、重应用、创特色”的办学理念,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在厚基础宽口径法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打造“工程法学”特色,培养既通晓法律又掌握工程类专业知识,具备良好法学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律人才。

(2)专业设置及办学特色

学院设法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并开展法律硕士与法学双学位双学历辅修专业教育。2013年入选“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7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与山东警察学院联合培养法律硕士,2020年法学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获批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授权点。

法学专业依托建筑类专业传统优势资源,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围绕建设行业、城乡社会发展需求,从工程法学”特色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核心要素入手,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基础上的“工程法学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错位发展、优势突出的培养路径,打造新文科视域下的学科融合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关注社区管理与服务研究,注重融合,积极参与公益及社会服务,在“建筑及房地产领域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特色,享有良好社会声誉,连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单位,当选首届中国企业社会工作专委会常务理事单位。

(3)科研及教研平台

学院突出学科特色,形成引领全省工程法学的“321”教学研究平台。依托“三研究中心”(建设法学、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工程法)、“两会(济南市工程法学研究会和山东省工程法学研究会)”和“一智库”(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科智库: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为解决工程领域复杂法律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已形成民商法学、环境资源保护法学、刑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四个稳定的主干学科,分别聚焦“工程法学”开展系列研究,特色鲜明,其中土地、工程建设政府监管、生态化建设、建设领域刑事犯罪问题的法治保障研究四个特色鲜明的学术团队,研究优势明显。

4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促进和融合形成课堂型、项目型、研究型、朋辈社团型为核心的4类协同育人实践体系。增设《模拟诊所法律教育》《建筑与房地产法律实务环节》等实践必修课;依托“映雪讲坛”组织开放讲坛,邀请校外实务专家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早介入社会法律实践。创新“校府社企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与省政法委共建齐鲁法治文化建设研究基地、与最高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工程建设与生态法治理论及实务研究基地、济南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建大工作站、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理论研究基地、山东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建大业务部、与山东黄金物业等多家企业签署实习实践机构,学生在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就业竞争力强,社会评价良好。

5)师资力量及获得荣誉

教职工53人,专任教师47人,博士化率51.06%,其中副教授以上2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19人拥有律师资格证,3人拥有中级社工师证;1人担任省立法咨询员,3人担任检察院特约咨询专家,2人担任省市区政府法律顾问库专家,1人担任省政府信访听证员,4人担任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委员,8人担任仲裁委员会仲裁员,14人担任各级政府专家委员会委员或顾问库咨询专家,2人担任济南市社工协会理事,2人担任济南市社工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担任济南市社工协会理事,1人担任济南市社工督导。3人获山东省青年教师课比赛一等奖;1人获“省齐鲁和谐使者”称号。实施国家“双百人才”计划,学院与法院、检察院互派挂职人员。聘请兼职(客座)教授14 位,校外实习指导教师10位。近年来,学院教师获省部级以上立项20余项(含国家社科基金4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教材近10部,获各类奖励50多项。

6)学生情况及获得的荣誉

学院注重实现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学生综合能力稳定增强。近年来学生就业签约率、司考通过率、考研率稳步提升。学院依托专业特色,进行专业倡导,组建持续性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活动。1支团队获“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多人次在“志远杯”全国建筑类院校建筑法律文书大赛及“众城清泰杯”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中斩获佳绩。多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国家省政府等各级别的学生奖学金等。学院实践团队多次荣获团中央招标项目、省级重点团队、省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二等奖等各级荣誉称号。学生毕业后可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工作或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历年总体就业率均达95%以上。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版权所有: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   邮编: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