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共青团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发起“红色精神咏流传”百人百篇·致敬建党100周年朗诵活动。
活动共选取了革命故事类、红色家书类、思想理论类、现代诗歌类、原创作品类等100篇作品以视频方式呈现。百篇作品由百名师生朗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传承党的红色基因。让我们回顾峥嵘诵初心,牢记使命共奋进,昂首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
今日推出《100年,正青春》。

百人百篇·致敬建党100周年
朗读展播
朗读者
张康宁,管理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2019级硕士研究生,校研究生会主席,2020年山东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学员,多次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等称号。
朗读原文
100年,正青春
100年,可以见证36525次日升月落,可以收获一百次成熟的麦子,可以让大树长成参天模样。
100年,可以把大街上的马匹变成川流不息的汽车,可以把五千年湛蓝的天空,布满航线。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100年,可以把一个文明古国重新推回世界中央。
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中国的脚步,奋勇向前。前进路上,正是在奋斗中,进取中,在对意义的探寻,价值的追求中,由一代代青年定义生命的精彩,历史的脉动。
1920年,29岁的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竟蘸着墨汁吃掉了一碗粽子,边吃边说,真甜。这份精神之甘,信仰之甜,使得无数的青年以青春之躯,换青春之国。
1921年,上海法租界忘志路106号,一位当时的“90后”匆匆赶来,和另外12位“70”后,“80”后,“90”后,秘密相聚,革命的火种点燃了一片新天地,从这里开启的一百年,如此艰辛却又如此辉煌。
当年,满怀热血的青年参加红军,在耄耋之年时坚定地回答,参加红军能过上好日子,能叫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正是因为有这份信仰,让他们坚信,一个人的牺牲,是为了更多人美好的明天。
回望中国共产党人来时的路,哪怕路途再艰险总有人前赴后继。雷锋、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钱学森、程开甲、黄文秀;这一长串名字,或为一村谋幸福,或为一线治风沙,或为火箭飞上天,付出青春,健康甚至生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奉献者,永不孤独!
每个年代中国都有这样的青年,他们嘴上沾了墨水的模样,腿上全是泥点的模样,艰苦岁月里衣衫褴褛的模样,而奋斗岁月里不眠不休的模样,是中国,最美的模样。
一百年间,中国青年,赤诚不改,步履不停,青年永在。
100年,没有人永远年轻,却总有人,正年轻。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
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乘风破浪!
(作者:共青团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
(初审:杨亚希)
(终审: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