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头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动态 >> 专题头条 >> 正文

红色精神咏流传(85)丨百人百篇·建大共青团致敬建党100周年朗诵活动

时间:2021-06-15浏览:作者:

在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共青团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发起“红色精神咏流传”百人百篇·致敬建党100周年朗诵活动。

活动共选取了革命故事类、红色家书类、思想理论类、现代诗歌类、原创作品类等100篇作品以视频方式呈现。百篇作品由百名师生朗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传承党的红色基因。让我们回顾峥嵘诵初心,牢记使命共奋进,昂首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

今日推出《王尔琢的“托孤书”》。

百人百篇·致敬建党100周年

朗读展播

朗读者

刘莹,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朗读原文

王尔琢的“托孤书”

在湖南常德的一面石墙上镌刻着这样一首诗:“一夜风云变,上海大屠杀。尔琢拔刀起,血誓效讨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发。”这短短的诗行,是烈士王尔琢投身革命、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尔琢,1903年生,湖南石门人。他曾就读黄埔一期,是周恩来最看中的学生之一。他先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来又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是工农红军最年轻的参谋长。

1923年10月8日,王尔琢与从小青梅竹马的郑凤翠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然而,幸福恩爱的蜜月生活只持续了短短三个月,王尔琢便离家赴黄埔军校学习。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分别竟成了他们夫妻的永诀。

1927年初,郑凤翠按照约定带着幼女桂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丈夫,却音讯全无。

数日后,王尔琢读到妻子留下来的情意绵绵又略带哀怨的信,王尔琢不禁满怀歉疚。他当即拿起笔,给父亲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谋一面,深为憾事。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上海、长沙烈士们殷红的血迹燃起了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

1928年王尔琢不幸英勇牺牲。这是王尔琢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他给亲人留下的遗言。王尔琢在信中,既深情表露对妻女的怜爱,更郑重坦陈“以身许国”的心迹,实际上写了一封“托孤书”,充分表达了革命者在家庭与国家命运发生冲突的时候,宁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操。

(作者:校团委)

(初审:杨亚希)

(终审:王鹏)




版权所有:共青团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邮编:250101

电话: 0531-86361790 | Email:sjdyouth@163.com|技术支持:建大青年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