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共青团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发起“红色精神咏流传”百人百篇·致敬建党100周年朗诵活动。
活动共选取了革命故事类、红色家书类、思想理论类、现代诗歌类、原创作品类等100篇作品以视频方式呈现。百篇作品由百名师生朗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传承党的红色基因。让我们回顾峥嵘诵初心,牢记使命共奋进,昂首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
今日推出《赵一曼:一封迟到二十一年的家书》。

百人百篇·致敬建党100周年
朗读展播
朗读者
高璇,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182班本科生,院青马班成员。
朗读原文
《赵一曼:一封迟到二十一年的家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
于车中
赵一曼从被捕到走上刑场,历经了整整九个月,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身体到处白骨外露,多处炭化,她却什么也不肯说,敌人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名字。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县人,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她只得将还在襁褓中的幼子留下,此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临行时,母子二人留下了一张仅存的合影。
这封寄给宁儿的家书就写在赵一曼就义之前,而就在写下这一封遗书的几个小时后,赵一曼又给宁儿写下了另一封遗书,而内容却显得有些奇怪
宁儿:
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
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的孩子担任教育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赵一曼的丈夫当时根本不在东北,更没有死,她这样写的目的,和她的化名赵一曼一样,是为了混淆敌人的视听,为了防止敌人根据信的线索对她的亲人进行追捕和迫害。由于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赵一曼牺牲后,遗书并没有交到孩子手里,而是被日伪滨江省警务厅用日文记录下来放到了档案中。1950年,赵一曼的故事被拍成电影轰动全国,赵一曼的丈夫和儿子也观看了电影。但是,他们哪里想得到,荧幕上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就是他们朝思暮想的妻子和母亲。1952年秋天,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来到哈尔滨查阅日伪档案,无意之中,他们发现了一份编号为特密8853的日伪滨江省警务厅报告,这份密档详细记载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被害的经过。在这份报告中,有一张泛黄的照片,摄于赵一曼在日伪医院治疗期间。与抱孩子的照片一对比,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这就是李坤泰本人。
宁儿知道后,赶往东北,在烈士纪念馆,他用笔记下了收在日军档案里的母亲写给自己的遗书。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的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他去世时,那三个字仍然留在他的手上。这三个字不仅留在了宁儿的手上,也永远铭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
(作者:刘雯褀)
(编辑:武祥汇)
(审核:杨亚希、蒋衍玺、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