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全省各界青年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
在扶贫减贫的奋斗之路上,也伴随着建大人的身影。他们将脱贫攻坚记在心里、扛在肩上,勤于思考,刻苦研学,燃烧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之火,撰写着属于建大人的脱贫篇章。于泽华老师,就是众多建大脱贫攻坚人中的一员。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脱贫攻坚路上的于泽华老师,聆听他的扶贫故事。
于泽华,合作发展办公室正科级干部,现挂职任省派驻乐陵市孔镇镇第一书记。曾在山东省教育厅挂职工作。曾获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全省高校无偿献血工作先进个人、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暨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美的”杯制冷空调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山东建筑大学第四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第一名、山东建筑大学心理健康活动月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于泽华建大脱贫攻坚人
2019年4月,30岁的我离开农村十二年后,接棒学校脱贫攻坚使命再回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当我满腔热情奔赴农村服务百姓时,曾为耳边偶有“年轻下基层镀金论”不辩所苦恼过,也为直面民生难题和群众诉求不解所困扰过,这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唯一能证明自己实干决心的,就是扑下身子、甩开膀子,真正走到老百姓心里,心无旁骛为老百姓干点实事,决不能蜻蜓点水、到此一游。
我所帮扶的狄家村位于两县交界,是十里八村典型的农业缺水村。这里距离乐陵县城36公里,全村54户215口人,农耕地430.6亩,产业单一,年轻人多赴京津冀等地务工,留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当地经济一度落后。面对现状,如何以党建促脱贫?如何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驻村后,我们依托第四轮第一书记工作组“一人帮四村、四人帮一村”的典型模式,广泛借鉴工作组成员往轮帮扶工作经验,在我们开展深度调查摸底后,提出了“摘帽跟党走、三农本不忘、致富先修路、产业促振兴、传承有力量、境美更宜居、安居有所乐”的七步走发展规划,并拟定出切实可行的两年帮扶及乡村治理实施方案。
村内现有党员9人,平均年龄62.2岁。支部没有带头人,活动阵地缺乏,各项制度不规范,是狄家村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村内致富能手狄克忠的奶奶旧社会时就是在这个地方饿死的”,一位老乡指着村办公室前的一处荒地跟我们唠起家常。
再普通不过的家常成了破题良方。我们充分征求该同志意愿,先后多次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广泛听取党员和村民的意见建议,在报请上级党委同意后,决定推荐该同志作为村重点培育力量。
以“史”为鉴更能正初心。我们深入论证项目规划可行性,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在这个见证过曾经“旧时代”吃不上饭的地方建起了党建文化公园“初心亭”,以指引后来干部坚守好为民初心。如今,这座“初心亭”成了整个社区党员教育和辐射5个近邻村群众活动的阵地,既方便了党建宣传,又密切了党群关系。
长期以来,狄家村水利工程、道路硬化、排污治乱等是村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多方奔走,四处争取,协调学校支持、撬动社会资源,以教育扶志促扶贫,筹措资金60余万,投入到村里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项目中。两年来,疏浚河道190米、清淤2.4万方,改造农电800米、安装磁卡电表26块,筑牢三农根基;党支部领创合作社,用活100万产业扶贫资金,投资发展产业项目,实现村集体收益连年翻番;拓宽硬化1.1公里村主干道路,2750平米户户通实现村域全覆盖,规划建设盖板式下水道36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3盏,栽植绿化苗木80棵,打造硬化、亮化、绿化全方位境美宜居环境,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升。狄家村集体收入由2019年的30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01915元,23户69名贫困人口以高于现行标准全部脱贫摘帽,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时代考卷。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揣读、觉知青年人该有的实干行动;从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体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我们这批驻村第一书记的任期和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高度同频,我们骄傲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我们自豪在建党百年见证宣告这个伟大奇迹,我们庆幸能够参与到伟大时代伟大奇迹的创造中,并为其尽己所能。
未来,狄家村还将继续努力把脱贫成果转化为振兴基础,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振兴动力,把从老百姓真诚笑脸中流露出的幸福感、自豪感转化为振兴势能,力争建设成为基层党建有效加强、基层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合理优化、村财收入实现增长、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欣喜于过去的胜利,更远望着新的征程。“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奋斗者的故事将成为我们牢记在心的范本,榜样们的精神将成为我们砥砺奋进的动力。
学习了于泽华老师的事迹后,建大青年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表示将以于泽华老师为榜样,学习其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品质和不懈奋斗、奋勇前进的精神,积极做祖国建设的生力军,知重负重,接续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续写辉煌!
(作者:于泽华)
(初审:郭 玲)
(终审:王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