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所长徐淑波、专职科技开发人员14 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12人,硕士学位人员2人。1位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位教授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其研究成果曾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省专利奖1项,研究领域:材料成形与智能化加工技术,针对材料成形和加工过程的关键、基础和共性问题,综合运用模拟、仿真与智能化手段,实现材料塑性成形的智能化加工与控制。
二、近期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专利获奖、合作交流情况
承担各类各级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12项,总经费达903万元、其中纵向经费445万元;以首位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有61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获各类科技奖励2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与伊莱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玫德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短流程大型铸铸件智能加工技术”、“大型核电/风电关键零部件锻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3D打印可再生骨骼修复关键技术研发”等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性成果。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51871136,青年项目1项;
(2)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2019GGX104057,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军民融合1项2019JMRH0306;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1项
(3)济南市“高校20条”资助项目2018GXRC025
(4)201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2020年山东省专利奖三等奖
(6)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大型锻件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技术研究
本团队长期致力于大型铸锻件产业链、制造链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型铸锻件锻造过程组织演变与预测、大型铸锻件热处理数值模拟与技术开发、微观模拟技术集成、风电和核电装备的高端大锻件新工艺研究开发等。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在风电、核电产品研发等高端大锻件共性基础及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大型锻件的制造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成套装备的总体水平和运行可靠性。团队成员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山东伊莱特、宝鼎重工等国内大型企业长期密切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大锻件制造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方向2:高性能锻件精密塑性成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
本团队主要从事金属精密塑性成形理论、工艺及装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拥有一支年龄梯度合理、团结求实的教师队伍,其中有教授2名,副教授7名、讲师2名。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硕士研究生9名。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在内的2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3项,出版教材与专著10余本(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将智能制造技术和铸造、锻造工艺相结合应用于生产高性能关键零部件,实现了加料智能化、过程智能化、几何形状在线精准检测、温度自动监测、内部缺陷在线探测及消除工艺,通过智能化极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开发了一系列成形精度高、模具寿命长、生产效率高的精密锻造成形新工艺和复合成形工艺,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关键零部件精锻智能制造生产线并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价值。
研究所人员简介:徐淑波,任国成,景财年,孙德明,李阳,范小红,郑伟,黄丽丽,潘悦飞,倪菲,林涛,赵静蕊,李婷婷。
三、所长联系方式:
E-mail:xushubosd@163.com;手机:1515316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