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电学院
学院概况

学院概况

山东建筑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始建于1964年(原机电系),依托山东建筑大学的行业优势,践行“信达天下、息纳百川”的院训,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电气智能化等领域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在智能建筑、智慧能源、智能建造等领域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学院设有1个博士人才项目培养方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本科专业;拥有10余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和教学平台。现有教职工106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余人;在校本科生1824人、研究生218人。学院先后培养2万余名各类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智能建筑、建筑电气等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具有推荐优秀毕业生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强化党建引领,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穿各项工作,实施党支部目标管理,培育“鸿雁”党建品牌,实施“一支部一品牌”,弘扬“信”文化,燃动立德树人“红色引擎”。以四大机制构建党建业务融合体系,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学院获评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物联网工程教研室党支部获评第一批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和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并于2022年通过验收;2022年学院党委获评山东省第二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单位;2023年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获评山东省第三批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8人,博士65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80.3%。拥有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团队、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团队、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等11支。

学院教师入选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泰山学者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青1人、高被引学者1人、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急需紧缺人才3人。

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大发明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建筑电气行业杰出青年专家等荣誉20余人次。

学科专业

学院建有 “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项目绿色建筑智能化与数字技术研发培养方向(2012)、“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控制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010)和“电气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025)。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学科(2010)、山东省博士点精准培育学科(2021),是学校ESI全球前1% 学科(工程学)的核心支撑学科。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均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获批了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2017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2023)、国家一流专业(2021)、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山东省首批应用型名校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202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为新工科专业。

教育教学

为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学院进行了教学机构改革,打造了“两系六室两中心”。电气工程系下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研室,智能工程系下设有电子信息教研室和智能技术教研室。以4个专业教研室为主体,全面负责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以基础与公共课教研室、实验中心为两翼,全力支撑本科人才培养,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支撑架构。

学院建有“建筑智能节能与低碳技术”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山东省研究生EEE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山东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学平台。建有电工学、电子技术、电气基础、电机拖动、控制系统、PLC可编程控制、智能信号处理、智能变配电、楼宇自控、建筑设备系统、信息设施系统、系统集成、过程控制、物联网、嵌入式、新能源与微电网等方面本科教学实验室30个。拥有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交流调速实验装置、自动控制设备、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智能变配电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家居系统、DCS与PLC控制系统、工业物联网实验台、新能源发电实验装置等设备,教学实验设备总值约3300多万元。

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育人能力,磨砺育人本领,承担省级及以上教改课题11项;建有《工程中的矩阵理论》、《深度学习》等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省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等山东省精品、一流本科课程10门;主编《数字图像处理》、《照明工程》、《建筑设备自动化》、《电气控制与PLC》、《建筑智能化施工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等各类规划教材15部;参编《建筑公共安全技术》、《建筑组态控制技术》等教材30余部;入选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近10项。培养的学生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3篇、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30余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10余项。

科研创新

学院拥有山东省智慧建筑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电能智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综合能源系统工程中心、山东省高压电缆及通道监测预警技术工程中心、山东省高校新型人机协作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系统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共建)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7个。其中,山东省智慧建筑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唯一建筑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智能建筑实验室。

面向国家“双碳”战略、“数字中国”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设有“建筑设备智能化与能效管理”、“综合能源系统优化与控制”、“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系统”和“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等4个研究方向,全面加强人工智能与先进控制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智能建筑、智慧能源、智能建造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为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保障。

近年来,学院深耕高效机器学习方法及自适应控制先进理论,突破建筑运行数据智能分析与深度应用难题,夯实了技术创新基础;研发了建筑及园区数字低碳关键技术、智慧建筑物联网关键技术、建筑综合能源系统一体化优化管控技术、建筑木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基于机器视觉的预制叠合板生产质量检测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发了智慧建筑物联网平台、零碳建筑综合管控平台、山东省大型公建能耗监测平台、冷热源站能源管控系统、面向建筑供能保障的配电网带电检修作业机器人、建筑木结构无损检测装备、基于5G的塔机系统监控平台、太阳能-电能吸收压缩式热泵、预制叠合板缺陷检测系统等系列平台与装备;所研发技术与产品经合作企业推广,应用到了山东、河北、河南等10余省份,推动了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助力合作企业提质增效,产生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应用效果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近10家主流新闻媒体报道。

学院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力创新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7项,省重大创新工程、省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35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50篇,ESI高被引论文15篇,3人次入选高被引论文作者。出版专著23部,授权专利507项,入选济南市高价值专利项目2项。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制定了《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区第2部分:智慧社区评价》《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智能硬件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2项、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团体标准《智慧建筑评价标准》1项、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技术规范》《智慧住区评价标准》等2项,引领了行业发展,为我省乃至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参与智慧建筑、智慧住区、智慧社区等领域国家、地方、团体等标准10余项。

学院教授积极建言献策,服务政府决策,撰写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培育建议》、《“公转铁”运输建议报告》等,得到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同志肯定批示,并分别获2021年度和2025年度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和二等奖。

对外合作与交流

学院开放办学,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政府部门、行业龙头企业等建立了多渠道、实质性、高质量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与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合作成立了山东省公共机构节能研究中心,与烟台市政府合作成立了山东建筑大学(烟台)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系统研究院;学院团队与企业合作为省住建厅开发了全国首个省级公共建筑节能监测平台,实现了全省联网省级建筑节能监测,接入大型公建7000余栋、面积1.5亿平米。

与韩国岭南大学Lee SukGyu教授合作获批了国家海外名师计划。与加拿大湖首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清华大学院士团队合作开展了东营杨庙社区光储直柔示范项目,聘请了清华大学赵千川教授、北京大学喻俊志教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魏庆来研究员、山东大学袁东风教授等知名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或研究生导师。

学院与40余家信息、建筑、能源等领域龙头企业开展了战略合作,助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其中,与中建八局二公司合作建设了“智慧建筑与建筑节能”省重点实验室,与浪潮智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智慧建筑创新实验室”,与国网山东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电能智慧应用”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度合作开展了深圳香蜜湖新型能源系统规划、大型园区绿色低碳改造等多个典型工程项目。

创新创业与就业

学院从科技智慧和人文智慧两个维度,打造“智慧人生”校园文化品牌,构建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先后获评“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国赛铜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最喜欢的项目”。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百佳社团”、“国学社”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国学社团”。

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毕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保持在全校前列,就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国网、华能、华电、中广核、中国铁塔、百度、浪潮、中建、中铁、山东高速、省设计院等行业龙头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98%以上;考研率连年保持在27%以上,到香港理工、中科院、哈工大、西电、北航、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比例高。

学院办学60余年,为社会输送了2万余名各类人才,培养了一批杰出校友,包括国家优青、高校教授等科研人才,大学校长、全军优秀大学生干部、企业创始人与主管等高级管理人才,山东省勘察工程设计大师、建筑电气行业杰青等行业领军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智能建筑、建筑电气等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撰稿:苏晨辉

审稿:侯传晶

编审:李成栋

终审:李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