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81004)
(专业英文名称:Constructional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相关行业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建筑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学生受到建筑供配电及照明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建筑信息技术、建筑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外语基础,具备基本的交流、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气与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具备运用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4.熟悉建筑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艺要求,较好的掌握过程控制、供配电及照明、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智能建筑技术、建筑安全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技术与工程设计标准规范,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进行本专业工程设计、安装、管理和创新的综合能力;
5. 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终生学习、实践创新、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多学科融合的能力。
三、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1.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身体和心理素质、进取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等方面。
2.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和组织管理等能力。
3. 知识结构:主要包括针对能力要求应当掌握的人文知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培养标准 |
实现途径 |
综合素质 |
思想道德素质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等 |
人文素质 |
人文社科、体育卫生与艺术、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等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学术讲座 |
科学素质 |
数学、物理等系列课程及相关实践训练 |
工程素质 |
实验室开放项目、第二课堂,专业培养要求中的系列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类实践训练中获得 |
专业能力 |
工具性能力 |
英语:大学英语、专业英语 信息科学:大学计算机A3、C语言程序基础、C#程序设计、工程制图与识图、单片机入门与实践、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气CAD与BIM |
动手能力 |
电工实习、金工实习D、认识实习及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各类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 |
独立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电路原理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
独立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
建筑供配电课程设计、照明工程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建筑公共安全技术课程设计、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课程设计、建筑电气施工预算课程设计及各类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 |
创新、综合能力 |
创新与专利课程、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综合实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各类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 |
知识结构 |
深厚的数理基础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大学物理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物理实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A、电机与拖动、计算机网络、智能建筑环境概论、电力电子技术 |
系统、丰富的专业知识 |
建筑供配电、照明工程、建筑设备、建筑设备自动化、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建筑电气施工预算、建筑智能化设计、建筑公共安全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电力传动技术、单片机入门与实践、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绿色建筑概论、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 |
前沿技术 |
各门课程中的前沿技术介绍及新技术讲座与参观 |
四、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五、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网络、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概论、建筑供配电、照明工程、电气控制与PLC、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建筑公共安全技术、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路原理实验、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金工实习、电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A、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七、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2507学时(137.5学分),其中必修课1875学时(100.5学分),占74.8%(73.1%);选修课632学时(37学分),占25.2%(26.9%)。理论教学课程学时2242(123学分),实践教学课程265学时(14.5学分)。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3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实践2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80.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57.5学分,占31.9%。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十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十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十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学期 学时 类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总计 |
课程教学环节 |
必修 |
373 |
344 |
392 |
248 |
180 |
150 |
40 |
|
1727 |
限选 |
0 |
27 |
|
125 |
32 |
96 |
112 |
|
392 |
其它 |
|
|
|
|
|
|
|
|
388 |
实践教学环节周数 |
3 |
2 |
2 |
2 |
4 |
6 |
6 |
16 |
41 |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他包括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
十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 |
百分比(%)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541 |
27.5 |
74.8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576 |
32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396 |
21.5 |
专业必修课 |
214 |
11.5 |
素质拓展必修课 |
148 |
8 |
选修课 |
专业限定选修课 |
392 |
22 |
25.2 |
专业任选课 |
144 |
9 |
公共选修课 |
96 |
6 |
小计 |
2507 |
137.5 |
|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
43 |
合计 |
180.5 |
毕业需达到的最低学分数 |
180.5 |
注:百分比是指该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数百分比。
撰稿:侯传晶
审稿:梁丽华
编审:邵兰云
终审:张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