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80703)
(专业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通信技术、通信原理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具备较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通信、电子信息、计算机等行业从事通信系统分析、设备研发与制造、网络设计与优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网络运营与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技术、通信原理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通信工程实践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 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进行科技情报检索的能力;
4. 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系统掌握通信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通信网络发展现状及前沿动态,了解通信网络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6.具备通信系统分析、设备研发和制造、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网络运营和维护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1. 综合素质: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 专业能力:
综合运用通信工程专业知识解决通信网络的实际问题,能从事系统分析、软硬件设计与研发、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网络运营和维护等应用型工作。
3. 知识结构:
品德修养、计算机素养等人文知识;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网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培养标准 |
实现途径 |
综合素质 |
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1,2,3,4,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实践,大学计算机A,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1 |
身心健康 |
大学体育1,2,3,4,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
创新思维 |
创新创业基础,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A,创新与专利 |
专业能力 |
通信系统软、硬件开发 |
C语言程序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B,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开发 |
通信网络设计、优化与运维 |
通信原理A,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光纤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移动通信网设计与优化,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 |
通信系统天线设计 |
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移动通信 |
知识结构 |
人文知识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1,2,3,4,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实践,大学计算机A,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1,大学体育1,2,3,4,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创新创业基础,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A |
基础知识 |
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B、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matlab语言 |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C++语言程序设计,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息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及应用B,通信原理A,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光纤通信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多媒体通信,移动通信网设计与优化,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卫星通信 |
四、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及编码、通信原理、计算机软件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光纤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网设计与优化、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移动终端软件开发技术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工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主要课程的实验和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七、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2505学时(136学分),其中必修课学时1876(100学分),占74.9%(73.5%);选修课629学时(36学分),占25.1%(26.5%)。理论教学课程学时2234(121学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271(15学分)。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1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实践2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77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56,占31.6%。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十一、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十二、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十三、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学期 学时 类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总计 |
课程教学环节 |
必修 |
373 |
411 |
368 |
312 |
120 |
144 |
|
|
1728 |
限选 |
|
|
|
45 |
160 |
40 |
80 |
|
325 |
其它 |
|
|
|
|
|
|
|
|
452 |
实践教学环节周数 |
3 |
2 |
3 |
3 |
4 |
2 |
8 |
16 |
41 |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他包括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
十四、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 |
百分比(%)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541 |
27.5 |
74.9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608 |
33.5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435 |
23.5 |
专业必修课 |
144 |
7.5 |
素质拓展必修课 |
148 |
8 |
选修课 |
专业限定选修课 |
325 |
17 |
25.1 |
专业任选课 |
208 |
13 |
公共选修课 |
96 |
6 |
小 计 |
2505 |
136 |
|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
41 |
合 计 |
177 |
毕业需达到的最低学分数 |
177 |
注:百分比是指该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数百分比。
撰稿:庄华伟
审稿:梁丽华
编审:邵兰云
终审:张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