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5)

编辑:jsjxy 发布日期:2025-07-02 浏览: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717T

(专业英文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设计有效的工程技术方案,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能力,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和科研院所等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具备一定国际视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应该具备:

目标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对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

目标2: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及专业知识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问题,在计算机、统计、数据科学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领域成功就业或进入硕士、博士阶段学习;

目标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针对给定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相关问题,设计和实现解决方案;

目标4:了解人工智能及相关行业的进展,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能够跟踪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并将其应用到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集成中,在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领域里具有就业竞争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

目标5: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

二、培养要求

1. 思想方面: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和社会适应能力;视野开阔,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

2. 业务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素养;受到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软/硬件系统开发或管理工作。

3. 体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 劳育方面:劳育方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5. 美育方面:美育方面,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具备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素养;受到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软/硬件系统开发或管理工作。

为支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人工智能专业的11项毕业要求:

要求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要求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基础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人工智能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获得有效结论

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开发和设计针对人工智能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设计、工程实施流程或方案设计,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从健康与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等角度考虑可行性。

要求4 研究:能够基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要求6 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能够基于计算机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人工智能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要求7 伦理和职业规范: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在人工智能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履行责任。

要求8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要求9 沟通:能够就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撰写文档,理解、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要求10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要求11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理解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适应新技术变革,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专业毕业要求支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见表1。

表1人工智能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image.png

(简略概括毕业要求填入表中,分析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在相应的单元格内打“√”

本专业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见表2。

表2毕业要求与课程关系矩阵图

image.png

image.png

注:某课程或实践环节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分别用“H(高)、M(中)、L(弱)”表示。

四、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与伦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最优化方法及应用、机器学习基础、高级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字图像处理、大数据处理与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B、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设计、操作系统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挖掘课程设计,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课程设计,人工智能应用综合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

七、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2124学时(127.5学分),其中必修课1460学时(86学分),占67%;选修课664学时(41.5学分),占33%。理论教学课程学时1750(约109.5学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374(约18学分)。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1.5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69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59.5学分,占35.1%。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十一、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十二、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image.png

十三、专业各学期学时分配表

image.png

 说明:课程填学时,实践填周数;其他包括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


十四、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image.png

 注:百分比是指该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数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