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夫妻齐上阵 伉俪情深护校园
有一种奉献,是抗疫一线挺身向前,有一种浪漫,是战疫路上相互陪伴。
他是邢国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离任多年的老支部书记和教研室副主任,也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班主任。
她是张绍兰,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对待工作勤勤恳恳,踏实肯干
这对52岁的夫妻教师自2020年初发疫情开始时便多次参与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学校门岗志愿者、核酸扫码员,他们积极为校园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前不久,在我校面临前所未有的疫情挑战之时,夫妻二人再度披挂上阵,成为“逆行者”,冲进学校守护同学们的平安健康。
壹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022年11月22日,校园内部突发疫情,危及广大师生的安全。11月23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少华的带领下,第一批次包括她本人和3名辅导员的教工志愿者紧急到岗,为校内师生提供后勤保障工作。然而疫情的扩散速度是极其迅速的,随着更多学生、校工出现感染现象,校内人手不够的问题显现出来。
校内急需补充志愿者的消息,很快传到邢国波、张绍兰两位老师耳中。一向遇到困难就勇敢冲在前面的夫妻二人,了解到只有4位老师,却要给1800多名学生送饭、提供各种物资,搬运331个宿舍垃圾的时候,他们心急如焚。张绍兰虽然不是党员,但却是一个“比党员还党员”的人,她立刻与爱人邢国波商量报名参与志愿者的事情。张绍兰说:“王书记撇下家里两个小孩,带头冲在前面,咱们也不能落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收拾铺盖进入学校参与服务。然而,彼时他们所在的小区正好在疫情封控中,即使是去单位志愿服务,也不允许离开小区。两人没有办法,一边关注着学校的疫情,一边静候等待解封的时机。
11月28日早晨7点,小区通知解封了。由于已经提前收拾好了行李,邢老师和张老师第一时间就立刻报了名,并于当天冲进学校参与志愿者服务。远在上海上大学的儿子虽然充满了担心但是为了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大学生能正常学习生活,他对父母的“逆行”表示了支持,贴心的儿子一遍遍嘱咐着父母要注意防护、要多喝水、要好好照顾自己……,带着儿子的牵挂,夫妻二人踏上了长达半个月的“住校服务”生活。
贰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在东方欲晓中醒来,在披星戴月中睡去,他们身披“白色铠甲”,忙碌而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早晨6:30,从简易的行军床上起来,简单洗漱后,穿好厚重的全套防护服,开始给学生们送早餐。大家齐聚在松园4号学生宿舍楼门前,等待送饭车到来。
几分钟后,送餐车来了,1800多份早饭分装在60多个大箱子里,大家开始了长达半个小时的流水线卸车工作。如果是平时,这并不是很困难的工作,但由于穿着笨重而又不透气的防护服,加上冬天气温低,防护面罩上全是雾,完全看不清路,也看不清箱子,只能依靠台阶、马路和箱子的大致轮廓,凭感觉搬运物品。等到学生们吃完早饭,老师们把空箱子送回,已经是9点多了,这时才轮到老师们吃早餐。
然而早餐没吃几口,上午9:30,老师们又接到命令,去校史馆搬运药品。他们立刻穿上防护服,运送4辆车的药品送到松园4号楼;紧接着10:30,收到通知去校史馆运送防疫物资,他们用5辆车送了两趟,才将防疫物资全部送到;此时已是11:30,又到了送午饭的时间,面对分量更重的午饭,需要两个人才能抬起一个箱子,老师们又是忙前忙后,保障了同学们能够按时吃到午饭。同学们收到的每一件生活物资、食物,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接力运送。
辛苦是事实,但邢国波、张绍兰夫妻俩一同忙碌、并肩战斗,却也是快乐的。学院领导体谅夫妻二人的辛苦,特意安排了一间相对较大的办公室供他们居住休息。邢老师笑言:“这么大的办公室,也算是厅级干部的待遇了吧!”他们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所有学院志愿者老师。
叁 夫妻各为战,隔门报平安
提起这对夫妻的爱情故事,无不让人称羡。邢国波、张绍兰两人在大学时期就走到一起,两人并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考试,又一起考上了研究生,多年的相处习惯,使得两人恩恩爱爱、形影不离。一起散步,一起打乒乓球,一起出门买菜买馒头,是两人生活的常态。然而由于疫情形势不断严峻,他们的工作也遇到了更多挑战。
原来,学生宿舍楼内女老师较多,面对送饭、运垃圾、搬运物资等体力活,显得人手不足,需要补充男老师。同时,由于楼内时常发生异常情况,距离病毒也最近,楼内的工作充满了危险性。王少华书记综合考虑了危险性和任务需要,安排邢国波和李跃军、陈关忠三位男老师进入松园4号楼内,为学生服务,张绍兰老师则继续留在楼外。这样一来,夫妻二人就开始了各自为战的征程。
楼内的邢老师,面临着比楼外更加辛苦的工作。早晨6点起床,一天的时间里,他们搬运和分发了1800份早中晚饭、100多箱苹果、80多箱矿泉水、100多箱方便面、10多箱防护用品和药品;他们还帮助消毒并清运了331个宿舍的垃圾。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的邢老师,按照学院的统一安排,还会在晚上22:30为学生开班会,传达学校最新的通知。
张老师负责的楼外工作也不轻松。除了食品、日常用品、水果、药品的搬运,张老师还要帮助收集查找学生分散到博文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书籍、电脑等物品,经过消毒后送到宿舍楼门口。很多同学由于被封控在宿舍,个人物品或者学习资料没能及时取回,而这些物品对于一些备考四六级、考研的同学非常重要。
夫妻二人一人在楼内工作,一人在楼外工作,白天都要一直穿着防护服,没法用手机联系。张老师有高血压,不吃药时能达到180以上,在这样大的工作量下能否吃的消,是邢老师每天担心的问题。因此每天送饭时,是两人能够互相感知对方存在的最好时刻。张老师跟其他老师一起在楼外,把食物从餐车上搬运下来放到楼前的台阶上,邢老师则在楼外搬运完后,跟楼内的老师一起把食物搬到楼内并分发给学生。在都穿防护服的条件下,谁也看不清谁是谁,邢老师每次都隔着宿舍楼的大门玻璃,通过观察走路的姿态,识别出张老师。虽然近在咫尺,却只能隔门相望,挥一挥手,互报平安。
肆 苦中寻作乐,巧法夺天工
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直面病毒的风险,进入学校的老师们不仅有不畏艰难的斗志,还有乐观的心态,以及颇具智慧的工作方法。
原本老师们以为,一个多星期就能控制住疫情,志愿者便可以回家了。然而,疫情的发展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没有条件洗澡,没有足够的换洗衣物,这些问题都在一天天的坚守中逐渐显露出来。邢老师发现,在自己整日奔忙的状态下,袜子底已经磨破了。于是,善于苦中找乐的他把袜子反穿了起来,虽然看起来不美观,但很实用,走起路来像穿新袜子一样。
每天送来的盒饭是散装的,不利于搬运分发,需要把8-10盒装到一个大塑料袋里,并系好口。由于大家都穿着防护服、带着面罩和手套,既看不清楚打结的地方,又很难完成打结的操作,所以大家每次打结需要半分钟甚至一分钟,面对数以千计的盒饭,这个效率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根据以前在农村劳动时的经验,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十字对折的打结方法,带着手套也能方便完成,两三秒钟就能系好一袋,学生拆分时,只需要两边一扯就打开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每天23:00后,邢老师和张老师才有了一点处理私事的时间。儿子也会在这个时候给他们打来电话。由于三个人在三个地方,因此他们直接在QQ群开群视频,一起交流每天的工作,分享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们工作了半个多月,胜利完成了阻击疫情的任务。
伍 岷山千里雪,三军尽开颜
经过两个周的努力,随着学生们陆续具备离济返乡条件,学校内剩余的学生数量也少了很多,老师们的工作压力终于开始减轻。除了学院几位班子成员和辅导员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进入学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其他专业教师,也开始陆续完成任务,准备回家。
12月12日,邢国波和张绍兰老师也完成任务,回到了自己家中。由于长期穿着防护服,邢老师的“平头”已经完全被压成了“圆头”,张老师也因为两个周没能洗澡,长头发变成了一绺一绺的状态。由于外界的疫情持续严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暴露,两人在家中互相帮对方完成了理发。几天后,在上海上学的儿子也回到了家,一家三口再次得到团圆。
在山东建筑大学校园中,还有很多像邢国波、张绍兰一样的志愿者教师,白衣之下,他们或许是幼小孩子的父母,或许是年迈老人的子女,或许是新婚不久的新娘,或许是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建大疫情防控攻坚战中齐心协力、并肩作战,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当代大学生阐释了“言传身教”的深刻含义,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风采和可贵品质。




作者:邢惠锋 孟广婷
编审:于志云
终审:王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