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科241 贾健宁
共青团员,现任数科241班班长、班级心理联络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会第二课堂部门干事,曾获得过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优秀奖。
在大学的旅程中,我们常常像背着行囊匆匆赶路的行者,忙着追赶学业的进度、社交的脚步,却往往忘了停下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当考试周的压力像潮水般涌来,当对未来的迷茫在深夜悄然蔓延,你是否曾对自己说过一句:“你已经很棒了”?自我关怀不是自私的借口,而是给心灵充能的良药。这篇指南将带你走进一场与自己的温柔对话,在忙碌的校园生活中,搭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心灵驿站。
大学就像一个多元的舞台,有人在竞赛中崭露头角,有人在社团里发光发热,也有人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方向。但你是否发现,自己常常被 “应该” 的枷锁束缚 ——“应该拿一等奖学金”“应该成为社交达人”“应该活得毫无瑕疵”。这些声音背后,藏着对自己的苛刻期待,也让心灵蒙上了焦虑的阴影。
自我关怀的第一步,是学会像对待好朋友那样对待自己。当你熬夜复习却效率低下时,别忙着责备,试试说:“此刻的疲惫,是努力的印记,我需要好好休息。” 当你在小组合作中失误时,别陷入自我否定,而是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正是成长的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接纳程度高的人,更能在压力中保持韧性。就像春日的土壤接纳每一颗种子的生长节奏,我们也要允许自己以独特的方式绽放。
在快节奏的校园生活里,我们习惯了用忙碌掩盖情绪:没课的下午刷手机到深夜,用短视频的狂欢驱散孤独;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把委屈咽回肚子,假装 “没关系”。但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在心底堆积成山。
试着为自己创造一个 “情绪树洞”:每天睡前花 5 分钟,用手机备忘录或笔记本记录当天的感受 —— 是课堂上发言的紧张,还是收到朋友关心的温暖?不必追求文采,只需如实写下 “今天我感到焦虑,因为小组作业进度落后”“傍晚的晚霞让我想起了家乡”。这些文字会像镜子,让你看见自己真实的模样。你还可以试试 “身体扫描” 练习: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闭上眼睛,从脚尖到头顶,慢慢感受身体的每一处感觉。当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时,那些被忽视的疲惫或压力,会像云朵般轻轻飘过。倾听不是妥协,而是让心灵知道:“你的感受,我都在听。”
自我关怀不需要盛大的仪式,而是藏在日常的细节里。就像寒冬里的一杯热茶,看似普通,却能温暖整个身心。
(1)给自己设置 “充电时间”
每周留 2 小时做一件纯粹让自己快乐的事: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读一本无关考试的书,戴着耳机在操场慢慢散步,或是在宿舍煮一碗喜欢的泡面。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给心灵按下 “暂停键”。
(2)践行 “三件小确幸” 法则
每天睡前记录三件让自己感到温暖的小事:可能是食堂阿姨多给的一勺糖醋里脊,是朋友分享的一句搞笑段子,甚至是今天早起时发现阳光正好。这些微小的美好,会像星星般点亮生活的夜空。
(3)学会说 “温柔的不”
当社团活动与复习计划冲突时,不必勉强自己 “两边都顾”;当同学请求帮忙却让你感到疲惫时,试着温和地说:“今天我有点忙,下次好吗?” 设定合理的边界,不是冷漠,而是对自己负责的温柔。
大学的路上,难免会遇到 “卡壳” 时刻:精心准备的比赛失利,期待的实习落选,或是人际关系中的误解。这时,我们容易陷入 “自我批判” 的漩涡:“我果然不够好”“别人肯定觉得我很失败”。
试试用 “成长型视角” 看待挫折:把每一次不顺看作 “经验值加载”,而非 “人生判决书”。你可以这样做:
写一封给未来自己的信:“此刻的你正在经历 XX 挫折,但我知道,你会从中学会 XX,未来的你一定更强大。”
练习 “自我同情对话”:如果好朋友遇到同样的事,你会如何安慰他?把这些话同样说给自己听。就像树木在风雨中扎根更深,我们在挫折中的自我关怀,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带着温柔的力量继续前行。允许自己 “暂时做不到”,反而能积蓄更多 “下次能做好” 的勇气。
在绩点、竞赛、实习的清单之外,别忘了给自己留一片 “无用之地”。那些看似 “浪费” 的时间 —— 躺在草坪上看云卷云舒,在日记本上画歪歪扭扭的涂鸦,甚至发呆放空,都是心灵自我修复的密码。
心理学中的 “自我决定理论” 告诉我们,人需要 “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 来获得幸福感。而自我关怀,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核心:当我们自主选择照顾自己,当我们在平凡中看见自己的努力,当我们与内心的自己和解,幸福感便会悄然生长。
从今天起,试着把 “我应该” 换成 “我可以”,把 “我不够好” 换成 “我正在成长”。大学的意义,不仅是成为更优秀的人,更是学会与自己并肩前行。就像春日的阳光不会苛责每一株幼苗的生长速度,我们也要用耐心与温柔,陪伴自己走过这段旅程。
当你学会爱自己,那些曾被忽视的小美好会渐渐浮现:清晨食堂的烟火气,深夜宿舍的轻声交谈,课堂上突然顿悟的瞬间。这些平凡的日子,因为对自己的关怀而变得闪闪发光。愿你在自我关怀的旅程中,遇见更从容、更温暖的自己 —— 毕竟,这世界上最值得用心对待的人,从来都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