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各地为招徕人才,纷纷抛出橄榄枝。抢人大战背后,是城市与城市间、省份与省份间的竞逐。不同的是,一线城市要“守城”,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则要利用后发优势反超,这是一场事关城市未来发展的“流量之争”。新媒体时代,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城市应该积极转变观念,联动企业和高校,把自身特色和优势宣传推介出去,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从受众(高校毕业生)角度看,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政策。他们有着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需求,既关注薪酬待遇、住房补贴、人才补贴,也关注城市法治文明与管理水平、历史文化底蕴、时尚与潮流气息、社会包容度与创新开拓精神等。但是,受制于传统宣传观念,很多城市不能很好掌握“流量密码”,好政策、好环境、好形象难以深入人心,抖音、微博、微信等时下备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虽然也有使用,但是新媒体运营能力明显不佳,平台维护和开发后续能力不足,浏览量偏低。
当前的大学生大都是0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络新一代”,他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很大程度上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他们的语言以及社交方式有着“互联网”烙印,只有创新宣传方式,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语言、新形式、新手段,才能得到他们的接受和接纳。例如,文化名城西安凭借“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迅速走红网络,历史名城淄博凭借“赴淄赶‘烤’”成为“网红城市”,被人们津津乐道。鉴于此,城市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从宣传观念、宣传渠道、宣传内容、宣传队伍入手,构建“四维一体”的立体化宣传模式,将城市与企业、高校联系起来,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落户扎根,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创新宣传观念,构建“三级联动”宣传机制。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互动。人们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可以迅速发声,热点一经发酵,便可实现“裂变式”传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必须要主动发声、主动推介、主动宣传。因此,城市要转变传统宣传观念,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宣传工作全过程,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更有分量的声音。城市有关部门牵头,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级联动宣传机制,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将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好政策、企业的好前景、城市的好形象及时宣传出去,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拓宽宣传渠道,打造融媒体宣传平台。宣传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一环是扩大覆盖面,政府、企业、高校要在传统媒体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新旧”结合,打造矩阵式融媒体平台,积极主动发出正面声音,提高引领效果。一方面是进行议程设置。利用传统媒体优势,通过正面典型报道,营造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舆论氛围。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抖音号、微博号、微信公众号,制造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舆论热点,塑造城市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是发挥新媒体的口碑效应。学习借鉴网红城市传播模式,结合城市特色、企业特色,积极推介城市和企业。要高度重视和推动各类宣传力量向网上聚集、在网上发声,打通传统媒体、新媒体两个舆论场,使线上线下的正面声音相呼应,抢占制高点,放大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正面效应。
丰富宣传内容,践行“三个强化”原则。即强化内容第一、强化互动引导、强化服务至上。一是强化内容第一。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现实需求,在宣传内容的呈现和选择上侧重于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结合00后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新语言、新形式、新手段,通过高质量的策划、设计和组织,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融入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推出一批寓教于乐的动漫、微电影、网络文学、歌曲等优秀新媒体文化产品,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二是强化互动引导。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引导高校毕业生充分表达关于在城市就业创业方面的意见,及时与他们良性互动,在重要问题面前不失语、不回避,用正能量占据网络空间。三是强化服务至上。服务的核心是便捷和高效,只有用真诚才能换得学生的信任。宣传工作必须根据高校毕业生需求和新媒体规律,推出有高度、有深度、有黏度、有温度的宣传内容和服务项目,让他们感兴趣、愿意看,感受到服务的便捷和愉悦,增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推行“三全宣传”模式。“三全宣传”模式即全员宣传、全过程宣传、全方位宣传,积极营造“人人都是宣传员”的良好氛围。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专职宣传人员,推动形成优秀高校毕业生、先进典型人物、知名公众人物参与的兼职宣传队伍。同时在专兼职人员中培养“意见领袖”,积极主动发声,占领新媒体阵地,发挥他们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舆论引导作用。此外,政府、企业、高校要对专兼职宣传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训,使宣传工作人员能够对新媒体技术及相关知识更好掌握和合理应用,并能够及时制作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宣传方案,将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内容积极宣传出去,让更多学生能听进去、留下来。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本文系齐鲁科创大走廊创新创业联盟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