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齐鲁建筑文化艺术与环境设计研究基地
3-1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地位 |
|||
3-1-1研究方向之一名称:建筑文化与遗产保护研究 |
|||
学术带头人姓名:薛娟 |
|||
所在硕士点名称 |
设计学 | ||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规划、发展前景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 1. 基础理论研究体系特色鲜明、系统完整 本研究方向坚持内涵发展、夯实研究基础,在国际性与地域性双重视野下,不断推动历史理论的探索与创新,在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与遗产保护、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当代建筑思潮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体系。 2. 学术研究积累扎实、学术积淀雄厚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薛娟教授“十二五”期间,出版学术著作4部,在《东岳论丛》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文化部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科研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2015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其他成员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1部,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荣获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本研究方向立足齐鲁地域文化,对山东古代、近代和现代建筑遗产进行了大量建筑测绘、史料收集与文献调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成果覆盖山东、辐射全国,为有山东地域特色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学术研究、课程建设与遗产保护实践紧密结合 本研究方向坚持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和遗产保护实践紧密结合,科研、教学与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统筹兼顾,积极促进学术成果向教学成果、实践成果的转化,形成了学术研究、课程建设与遗产保护实践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特色。 ●本研究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规划、发展前景 1. 立足齐鲁地域文化、学术成果显著 本研究方向学术团队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主办了第18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承担了《孔庙文化世界行》、《中国民居山东卷》、《山东古建筑》等国家级出版社重点规划图书的编纂,成为山东省齐鲁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和遗产保护研究的重镇。 2. 研究规划 细化研究内容与研究分支,拟设立四个研究分支:总体性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异域文化研究——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地域性建筑文化研究——山东古代与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乡土性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山东民居研究。四个研究分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奠定了特色鲜明、系统完整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 3. 发展前景广阔 本研究方向面向山东省城乡建设实践,服务齐鲁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承担了一系列历史研究与遗产保护重大课题,涵盖了国内外孔庙建筑遗存、沿海地区新罗古建筑遗存、济南、威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济南商埠区、芙蓉街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曲阜颜庙、济南宏济堂等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胶东海草房传统技艺再生利用等广泛的领域,完成了济南中国电影院前门廊迁移保护、凤凰公馆异地重建等一系列历史建筑抢救性保护项目,有力推动了山东省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许多成功范例,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广为报道,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
3-1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地位 |
|||
3-1-1研究方向之一名称:齐鲁绿色建筑空间艺术研究 |
|||
学术带头人姓名:陈华新 |
|||
所在博士点名称 |
设计学 | ||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规划、发展前景 ●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 1. 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定位明确 本方向立足于底蕴丰厚的齐鲁文化和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致力于建筑空间艺术及其理论的研究,注重地域特色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室内外设计与地域文化及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设计与理论研究,高度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与发展状况,不断探索绿色建筑空间艺术设计的新理念。 2. 学术基础扎实、积淀雄厚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陈华新教授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在全国设计竞赛中获奖,被住建部授予“全国杰出的中青年室内建筑师”称号,并主持山东省济南市南郊宾馆、舜耕山庄、省军区作战指挥基地等政府重点项目的设计工作;该学术团队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与平台作用,为区域经济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室内外人居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奠定了该方向在省内外本领域内重要的学术地位。 3. 学术研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本研究方向与学科建设互为依托,为专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促进学术成果向教学成果、实践成果的转化,形成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应用实践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提高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成为服务山东辐射全国的环境艺术发展的强大智力库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本研究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计划、发展前景 1. 学术研究成果显著 本方向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所依托的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社会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共获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厅局级项目共27项。近几年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的专著、教材:《建筑室内设计》、《建筑环境与室内设计基础》等12部;主持与参与了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等室内设计项目30余项;设计作品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厅局级奖励32项。 2. 研究计划 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与方向,拟设立三大系统的研究分支:绿色建筑空间艺术理论研究;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山东地域性建筑空间艺术研究。三个分支研究取向与研究内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3. 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该方向在理论与设计实践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顺应国家推进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战略,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开展建筑空间艺术理论和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争取构建起齐鲁文化与建筑空间艺术进一步融合的研究体系,以实现齐鲁文化在建筑空间艺术研究领域的传承与创新。本方向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在十三五期间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
3-1-1研究方向之一名称:齐鲁绿色建筑环境设计研究 |
|||
学术带头人姓名:李成 |
|||
所在博士点名称 |
风景园林学 | ||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规划、发展前景 ●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 1. 研究体系完善、特色鲜明 本研究方向关注国内外建筑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绿色生态与景观艺术设计研究,探讨建筑环境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协调,绿色生态与人文艺术关联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该研究方向的特色。 2. 学术基础扎实、积淀雄厚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李成教授在教学、研究、实践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作2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以及专业奖项10多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该方向研究队伍人员结构合理、学术基础扎实、经验积淀雄厚,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特别该方向在建筑绿色、生态、人文环境设计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具有地域性领先地位。 3. 学术研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本方向坚持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紧密结合,科研、教学、应用实践统筹兼顾,优势互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水平;紧紧抓住国内区域经济建设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机遇,积极促进学术成果向高层次项目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区域化建筑环境与经济社会建设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 本研究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计划、发展前景 1. 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成果显著 近年来,该研究团队主持的省部级项目7项,厅局级项目23项,主要有《生态城市文化与和谐环境设计比较研究》、《基于改善人居环境的山地景观体系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园区景观艺术设计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学术著作和教材21部。研究团队注重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为济南奥体中心环境设计、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主持完成了多项省内外建筑环境与景观规划设计项目。 2. 研究规划 细化研究内容与研究分支,拟设立两个研究分支:绿色建筑环境设计理论研究、山东地域性建筑环境设计方法研究;两个研究分支相互支撑,协同研究,奠定建筑环境设计范畴的较为完整研究体系。 3. 发展前景广阔 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建筑环境的设计研究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新的研究课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建筑环境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融合地域性建筑文化艺术特色,构建科学与艺术的建筑环境,形成建筑环境与景观艺术研究体系,提升建筑环境设计理念与技术水平,在十三五期间本方向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
作者:王志远
编审: 陈淑飞
终审:倪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