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典型案例分析(三)】
6、阿华,男,21 岁,大三学生,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无偿献血中,不幸被查出感染了 HIV。几个月前,他和 1 名高中时期女同学发生了没戴安全套的性行为。没有想到仅这么一次跟熟人发生性行为,将让他感染了艾滋病。阿华这才恍然大悟,以前觉得只有跟失足妇女或陌生人发生性行为才有可能感染艾滋病,原来跟熟人也有很大的风险。关键不在于性伴熟不熟,而在于行为是否安全。
【点评:这个案例提示我们在进行艾滋病预防宣传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强调HIV感染者在成为艾滋病人前,其外表与健康人没有区别;另一方面需要强调树立艾滋病的“普遍预防”意识,不论性行为对象是谁,都必须采取安全性行为。】
---同心携手 遏制艾滋---
7、两名感染者自述(一)我是一名 HIV 感染者,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得知自己被感染后如晴天霹雳,那个时候我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整天一个人在宿舍哭,想过无数次的自杀,感觉我的未来一片漆黑,可是我又无法和别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每天晚上都是噩梦惊醒,整个人完全沉沦了,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我感觉自己是一个罪人,对不起我曾经的努力和父母的培养,我无法诠释所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幸,我无法原谅自己罪行,只想快快结束自己,思想集中在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怜悯。(二)对于一个大二的学生,我对这个疾病的了解其实少之又少,只知道它和死亡是画等号的一种超级癌症,印象还停留在从小到大的一些宣传和资讯里,生活仿佛真的开了一个玩笑,告诉我这个从小就让我谈之色变的疾病,被村里人视为瘟疫的疾病已经寄居在我的身体里,并一步一步吞噬者我的生命。我害怕了。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去了两个多月,我才慢慢接受了自己感染的事实,妈妈总是问我为什么总是不开心,是不是学校的事,生活问题还是感情问题,我没有办法交代清楚,只好敷衍。看着家里人,我心里更加愧疚,却不知道拿什么去偿还。
【(一)点评:艾滋病不但会给感染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会使他们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案例中的感染者从压抑到想要自杀,到通过结识其他感染者朋友、与他们相互鼓励,并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是一种非常正能量的心态转变。坚持接受抗病毒治疗,积极勇敢地面对接下来的每一天,即 使不幸感染了HIV也不意味着到达人生的终点!认真服药,接受治疗,防止病毒从自己再传给下一个人。】
【(二)点评:案例中的感染者没有经历恐同的过程,在缺乏对艾滋病的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对行为放纵没有什么悔恨与抱怨,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感染了 HIV。在得知感染状态后,开始担心生命的失去,产生巨大的焦虑。最终从对艾滋病一味的恐惧,到主动了解它,再到积极地正视它,这位感染者的经历提示我们,具备基本的艾滋病知识,是正确认识艾滋病的基础,更是预防艾滋病的前提。如果对自己的性取向有清醒的认识,那么也需要珍视自己的不同,约束自己的行为,寻求建立彼此忠贞的性伴关系。坚持使用安全套,预防性传播。如果感染了 HIV,一定要坚持接受抗病毒治疗,乐观地面对未来。】
---拒绝毒品 远离艾滋---
9、小朱,大四女生。
眼看着就要大学毕业了,学业也没有以前那么重了,她趁无聊就学会了打麻将。
有一天,她又来到麻将馆,麻将馆的老板给她介绍认识了一位来打麻将的张哥,很快他们就熟悉了,通过接触,她知道了张哥有车有房有产业,而且已经离婚了,家里有一个小孩。
无事的时候,她就常去帮助张哥照顾小孩,日久生情两人就同居了。
不久后,小朱感到身体不适,便去了妇科门诊就医。
医生同时建议检测 HIV,结果发现小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点评:小朱在与其男友发生性行为之前,并没有考虑过其男友的性史青年学生中的 HIV 感染都是因为男男性行为造成的,但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也处于 HIV 的巨大风险之中。目前,我国的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以性传播为主,性传播不仅涉及同性性传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异性性传播。因此女生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自己可以免受HIV的威胁。对于女性而言,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意外怀孕,更是为了保护自身免受艾滋病等疾病的威胁。不管对于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在与社会人士的交往中都要保持合适的距离和一定的警惕心理,学会保护自己,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10、阿强,男,某高校大四学生,22 岁。
从高中开始,阿强就开始尝试男男性行为,而且道听途说,认为安全套会降低性快感,所以很少使用。
直到艾滋病日期间,铺天盖地的防艾宣传,让阿强深感后怕,之后他每三个月就到疾控部门进行定期检测,然而三次阴性的结果,让阿强彻底放松了警惕,觉得艾滋病的传播威胁离自己很远。
当第四次检测结果报告递到面前时,“阳性”二字,让他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
【点评:阿强与男性同性发生性行为从高中开始,到大学四年级检测发现感染HIV, 尽管接触过艾滋病预防宣传,但对本案例中的阿强来说,并没有因此而避免HIV的感染,说明仅有相关知识是不够的 , 需要针对有男男性行为学生的特点,发展更有效的艾滋病干预策略。】
作者:张 倩
审稿:张振利
终审:宗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