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我受山东省政府资助赴美国北达科他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北达科他大学地处美国中北部,紧靠加拿大,是北达科他州最早和办学规模较大的公立大学,我访问的社会工作系隶属北达科他大学的“nursing an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学院,在美国社会工作教育方面具有较好的声誉。由于受到2019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的访问学习可以分成2020年4月以前的疫情前访学和2020年4月以后的疫情中访学两个阶段。美国疫情严重,疫情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完全转向了家中依靠网络进行,美国的厨房都是开放厨房,与我的工作区连通着,因此访学的很多日子里,我是一边开着电脑工作,一边观察着锅里煮着的一日三餐,而我的专业——社会工作也是如此情景,我们在社区、在服务机构的基层日常生活中体验着人间烟火,践行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目标,追寻着建设更加美好社会的社会工作理想。
一、疫情前的访学
(一)做“中国的社会工作”的主题讲座体验中美社会工作的差别
初到访学单位,合作导师即安排我做“中国的社会工作”的主题讲座,此次讲座填补了北达科他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多元化办学目标中的中国元素。刚来美国便要做一个英文讲座,内心充满紧张和兴奋。在此次讲座中,我向他们展示了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情况,重点呈现了山东建筑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历程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分享了我校十六年的社会工作办学历程和专业特色,以及依托山东建筑大学创办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建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介绍了我校法学院概况,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状况、招生规模、学生培养、专业实习、社会服务及就业等方面的情况。随后,他们的提问让我初步体验了中美社会工作在服务领域上的巨大差异,例如,他们问到留守儿童服务项目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概念在他们的社会工作认知里是不存在的。同样地,他们向我提出的一些概念和框架,如难民的心理调适问题,在我们的社会工作范畴里找不到对应的领域。诸如此类问题,在以后的课程和交流中感受更加深刻,也更加理解社会工作是对特定社会背景下社会问题的回应,社会工作助人的价值理念是具有普世特点的,但社会工作的实践更应该是本土化的。

(二)听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感受课程设置的差异
来到北达科达大学后,我便进入了他们的课堂进行随堂听课,这期间听取了约130课时的课程。美国社会工作是整合式的课程设置,我主要选择了基础课和研究方法课,教师布置作业多,学生都是带着预习和课前作业的所思所想来到课堂,因此课程中互动非常频繁,教师在每次课中都设置批判思维环节。尽管有大量的作业,但是布置作业和反馈并不在课堂上进行,而是完全在学校的课程网络平台中完成,几乎每月都有测试,作业和测试均计入学生的最终成绩。他们的小班制和高师生比保证了此种教学模式的顺利实现。
(三)参加研究方法训练与研讨,了解中美两国主流研究方法的差别
这是针对研究生的一个课程,本研究方法课程是以课题的形式分组开展。根据每种学习到的研究方法,小组提出自己的研究题目、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方法、预计实现的结果、参考文献等,俨然是针对研究方法的科研课题模拟训练,对教者与学者而言这种形式巨大的挑战,也是提升研究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四)参加“Brown Bag”系列讲座,体会高校讲座的丰富性
“Brown Bag”是利用中午的时间开展的,此系列讲座内容多元,形式多样,有时候听者只有四五个人,但讲者仍然一丝不苟。讲座由社会工作系的老师轮流开设,内容可以是已经完成的研究,也可能是正在进行的研究,或者是将要开展的研究计划,可以自由讨论,气氛轻松活泼,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五)参加美国社会工作研究会议重新看待社会工作研究模式
2020年初,受合作导师邀请,参加了美国社会工作协会第24届社会工作研究会议(SSWR),感受了美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多元化和专业的精细化。在研究方法上,美国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的主流模式是量化研究或混合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美国社会工作研究涵盖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且极其细化,与国内相比,微观的研究议题更受到美国社会学工作研究的重视。

二、疫情中的访学
2020年3月开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高校逐渐开始改变教学模式,4月开始,北达科他大学全部转为线上教学且关闭了学校,我的访问学习和科研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成熟的网络课程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办学形式的灵活性
我所访问的社工系一直设有针对远程教学项目的网络课程,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就将课堂上转换到了线上,使用校内教学系统和Zoom平台,非常方便实现网络教学,期间听取了约24课时的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特殊情境下的教学任务,也是远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但从学生的上课状态与课堂互动这些表面的形式上可以看出网络教学的局限性,因此网络教学的效果还有待验证,合作导师也有此感受。
(二)课题合作研究展示美国教授的职业精神和科研素养
北达科达大学分配一间办公室给我用,我听完课回到办公室便可使用北达科他大学丰富的图书资料,但疫情后更多在自己住所与合作导师通过网络合作开展我的研究课题“新时代志愿服务与幸福感研究”“养老服务的政府责任研究”。期间,讨论最多的是研究计划的执行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调整,进一步理顺了思路和数据分析方法。我在北达科他大学合作的教授是该校终身教授,仍一直保持每天至少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们在论文合作过程中,她甚至对参考文献、标点等都认真对待,她的严谨和勤勉充分体现了一个教授优秀的职业精神和科研素养。
三、访问学习体会
通过对北达科他大学社工系的一年的访问,我对他们社会工作专业在专业设置、社会工作研究模式和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方面有几点体会。
(一)社会工作专业设置的差别
北达科他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走向了整合式的课程模块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四大块:1.基础课:如社工导论、人类行为社会环境;2.方法课:微观方法课程(个体、家庭)、中观方法课程(团体)、宏观方法课程(社区、组织、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课程(研究方法、统计);3.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研讨。与学校合作的政府组织或NGO等可以作为他们实践选择地,学生在专门的实践老师指导下完成实践;4.选修课:如心理学、社会学、美国政府等,选修课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来选择选修课程。我校社会工作专业遵循国内高校课程设置模式,分成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实践等模块,但在模块的内容上特别是方法课模块的设置上有较大的差别,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课程也在微观、中观与宏观的方法上均有涉猎,但是方法课与方向性专业课程设置两类课程的融合性不强,导致部分内容存在较多重合,这需要专业课老师间更多的沟通、协调,在先修课程与后设课程之间的侧重点上下更多的功夫。
(二)社会工作研究模式的差异
1.美国社会工作量化研究方法的主流化。北达科他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发表的社会工作的论文,大多是量化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专业训练也是量化取向的,这是美国实证主义在社会工作研究上的反映,也是循证取向的社会工作思潮在研究领域的表现。国内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法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工作研究模式与主流化的研究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
2.美国社会工作研究主题的专业化与细致化。美国社会工作研究主题繁多,领域细化,从研究方法、不同人群、性别、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等各社会领域都有涉及,在各领域内有极其细化,如在SSWR会议上仅LGBT(同性恋社群)的分论坛就设有5个以上,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如此细致的研究不仅为社会工作精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为推动社会政策的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根据。
(三)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前景
1.社会工作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工作者的存在。由于政治体制、社会发展阶段、人口构成要素等差异,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与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并不相同,社会工作本土化将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议题。
2.社会工作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和研究主题上都需要精耕细作。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工作研究最终要将研究结果转化成服务的依据,这不仅使需要研究的方法、技术,更需要心怀对人的无限的尊重与关怀,而后者对当下的社会治理及社会问题的寻解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将大有作为。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原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社会工作开启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均为社会工作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到2019年底,全国有53.4万注册社工师,距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的目标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尚不能有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我校2003年社会工作专业首招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化发展的全历程,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工作教育科研的融合,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培养的学生在民政系统、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等领域服务国家和社会建设。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已经走过了初期的探索阶段,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并显示出它朝阳产业的蓬勃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工作发展必然会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者,我们将乐见它充满希望的未来,也深知肩上的责任,我们会承借新时代社会建设为专业发展带来的机会,乘风破浪追逐社会工作的理想。
审稿:王淑华
编审:牟永念
终审:刘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