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在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025年寒假,山东建筑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以“实干笃行筑青春,挺膺奋进谱新篇”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服务群众,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践圆满完成并取得显著效果。
吹响“集结号”
积极动员,打造“多维联动”新矩阵
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积极宣传与科学统筹,共组建实践团队314支,发动学生4300余名,规模与质量实现双突破。活动以“服务社会、知行合一”为主线,覆盖河南、山西等6个省份,通过系统规划走进乡村社区、科创园区、公益机构、文化场馆等多元场景,形成立体化实践网络。依托“校院协同、学科联动”机制,整合各个学院专业资源,搭建“理论+实践”双引擎模式,创新推出“返家乡”基层治理赋能、“社区实践”民生服务、“学术科技”产学研融合、“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等专题方向,构建起“点面结合、层次分明”的实践育人体系。切实推动青年学子在国情认知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专业实践中锤炼创新能力,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同频共振。
吹响“出征号”
守正创新,绘就“全面开花”新图景
从“返家乡”助力基层治理到“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深耕民生服务,从公益志愿的温情传递到学术科技的研究创新,建大学子以多元实践形态回应时代命题。他们或扎根乡土唤醒文化记忆,或投身社区搭建法治桥梁,或借力科技赋能传统传承,在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间书写着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
科技赋能产业兴,青春聚力乡土新。艺术学院“丹心织梦”团队借助直播技术,为非遗传承插上科技翅膀。机电工程学院“讴歌美丽”团队扎根枣庄乡村,探索城乡教育“云端互联”新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寻红色记忆,书青春华章”团队赴济南历下创益园,以数字技术活化红色文化传播。测绘地理信息学院“红星照耀遥感”团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为泰安、淄博等地绘制生态修复地图。
治理创新筑基业,服务暖心惠民生。土木工程学院“邂逅龙山”团队赴城子崖新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走访留村老人,送春联助清洁”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工程学院“微光行动”团队走进社区,以传统剪纸、春联书写传递新春温情。建筑城规学院“规心睦里”团队赴济南、潍坊及德州等地开展基层调研活动,聚焦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索青年群体参与社区共建的可持续机制。理学院“手拉手”团队深入济南市龙奥金座参与物资搬运和交接授牌的工作,辅助关工委进行春节送温暖启动仪式活动。
红色基因永续传,爱国精神长承新。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鸿雁’理论宣讲”团队赴王尽美纪念馆开展志愿讲解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述红色历史”团队探访沂蒙老区,以沉浸式调研挖掘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法学院“法援情暖夕阳红”团队深入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用法律知识守护群众权益。外国语学院“学思践悟,强国同行”团队赴唐冶社区开展有关学习强国知识的宣讲活动。交通工程学院“启航青春,实践筑梦”团队赴唐冶街道银丰唐郡社区开展红色教育宣讲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声传信”团队深入济南市、临沂市、德州市等地以“追寻红色记忆”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宣讲活动。
深耕沃土蕴文脉,锦绣山川展画屏。热能工程学院“‘枣’有所成”团队推广枣庄香油文化,推动低碳产业链延伸。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助力绿色发展,共筑绿水青山”团队深入矿区,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商学院“乡村振兴‘薯’我最行”团队探访滕州土豆文化主题公园,见证农业与文旅融合。
吹响“冲锋号”
硕果累累,引领“青年担当”新篇章
躬身实践强本领,笃行实干铸青春。2025年寒冬,建大学子以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诠释担当,在服务社会的火热熔炉中淬炼真本领,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场里书写新答卷……累计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助力解决乡村教育、生态治理等实际问题30余项。目前,山东建筑大学已被确定为今年“返家乡”重点组织高校。未来,学校团委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品牌建设,落实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暑假社会实践重点工作,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厚度、专业实习的力度、创新创业的热度、志愿服务的温度,引领青年学生结合学科专业,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深入基层一线,投身服务家乡、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以青春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审稿:杨 菁
编审:李嘉麒
终审:张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