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我校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建筑城规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高宜生团队主持,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共同推进的济南佛慧山摩崖造像文物科技保护项目中期论证评估会在济南千佛山林场会议室顺利召开,该会议由济南市文化与旅游局组织,山东省文旅厅、济南市文旅局、济南市园林局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主持人为济南市文化与旅游局文物保护处贺秀祥处长。
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位于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内,由黄石崖摩崖造像、千佛山兴国禅寺摩崖造像、千佛山开元寺摩崖造像、大佛头摩崖造像、清乾隆“千佛山极目有作”碑刻、清“禁于千佛山凿山伐树特示”碑刻、清乾隆历山铭碑刻、清光绪丁宝桢十二屏风碑刻组成,时代分别有北魏、隋唐、宋、清,2015年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佛慧山摩崖造像凿刻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为其中保护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尊。佛头高7.6米,宽5.2米,半身式,方圆脸,眉间饰白毫,法相端庄,雄伟壮观,是我国宋代石刻造像珍品,主要存有岩体失稳、风化加剧、龛窟渗水等环境问题和造像局部缺失、裂隙、表面溶蚀、形变严重的文物本体问题。
以该摩崖石刻为范,积极探索我省石刻文物无损探伤、红外热成像探测、仪器检测试验、动态监测以及石刻数字化测绘,为科技保护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构建我省石刻文物从被动性保护向主动性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方向转变,使石刻真实性得到有效维持和展示,成为此次科技保护项目的核心和重点。
本次论证专家组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壁画彩绘彩塑艺术保护修复研究所所长高峰研究员,敦煌研究院全国文物修复匠师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波研究员,山东省文物局原副局长由少平组成。专家组在踏勘现场后,听取了课题组负责人,我校建筑城规学院高宜生教授关于该造像历时两年的监测和检测实验、病害研究与防治措施、修复技术与工艺标准的总体汇报;项目参与单位西北大学周伟强教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崔敏侠研究员就石刻修复材料、修复工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专题汇报。
经过充分研究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摩崖造像石刻科技保护理念正确、保护思路清晰,遵循了科技保护、研究先行的工作要求,充分肯定了前期开展的检测、试验和动态监测研究工作的价值与作用,同意通过中期论证。专家组希望课题组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多学科协同开展研究和实施工作,切实为山东省石刻文物科技保护建立研究与实践示范。
审稿:仝 晖
编审:何文玲
终审:张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