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流学科建设是深入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厚植发展硬实力、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反映建筑学“一流学科”建设每年的进展和成绩,2017年、2018年先后推出《精心谋划匠心打造破题一流学科建设》《一体两翼智能驱动领航一流学科建设》两篇工作通讯。2019年建筑城规学院继续围绕建筑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不断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汇聚学科人才、搭建学科平台、创新体制机制,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结构性增长点和持久动能。现刊发系列文章之三《砥柱中流积厚成势共襄一流学科建设》,以飨读者。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是全面发力申报博士授予单位的重要之年;是建筑城规学院办学60周年,也是建筑学“一流学科”建设决胜之年。
在浩荡的历史纵深里,任何重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所有伟大事业都将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一年来,建筑城规学院以上率下、勠力同心,回顾过往、初心如磐,奋勇争先、矢志一流,在组织模式、管理方式、人才机制、支持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结构性增长点和持久动能。
躬身入局、众志成城,共襄一流学科建设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正如中国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在2019-2020跨年演讲中所言:什么叫“做事的人”?他们不是在解决一个个想象中的问题,他们是在回应一个个真实世界的挑战;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建筑城规学院的会议室利用率是极高的,部署学科建设计划、研究人才引进方案、讨论科研项目申报、推动实验室建设、组织学术会议承办、落实专业评估进度……会议经常一个接着一个。有人戏谑地总结,仝晖院长主持会议的特点是“有几个人参会,会议就开几个小时”,到中午1点会议开不完就吃着盒饭继续开,中午的会议刚开完,下午的会议紧接着又开始了。时常不同的会议时间撞车,仝晖院长就拿着笔记本在两个会议室之间穿梭;时常凌晨一两点钟还会收到仝晖院长的微信留言,安排或回复工作进展;工作繁重而枯燥、任务艰巨而紧迫,但仝晖院长永远步履沉稳、语调温和、深思高举、步步为营,在固执而挑剔的背后传递的是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内涵发展的定力和动力。
学院党委书记岳勇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但世事洞明、心地仁厚。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只要是对学院发展有利的事,你们大胆地干,责任我担着。”朴实的话语带着浓重的潍坊方言,但令人鼓舞,使人温暖。这也是学院党委一贯的指导思想,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敢于亮剑、善于发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岳勇鲜明提出“以一流党建引领推动一流学科建设”,高扬思想之旗、夯实精神之基,充分汇聚起“守初心、担使命、创一流”的强大力量。
勠力同心,上下同欲者胜。
无论是学校党政领导,还是科研处、人事处、人才工作处等各职能部门;无论是学科带头人周玉成教授,还是任震、陈有川、朱丽华等班子成员;无论是王崇杰、崔艳秋、崔东旭、邓庆坦、张军杰、江海涛等知名教授,还是孔亚暐、赵斌、魏琰琰、高晓明、王宇等学科骨干;无论是刘长安、高宜生、王江、何文晶等学术新锐,还是房文博、慕启鹏、王远方、周忠凯等海归;无论是门艳红、周琮、李晓东、贾颖颖、金文妍、陈平、侯世荣、郑恒祥等青年教师,还是刘文、耿耿、陈勐、张文波、李超先、刘清越、尹新等新进博士……每个人都身在其间,独一无二,不可或缺。全院上下无不主动融入“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大局,担负起自身的职责使命,汇聚起日益磅礴的正能量。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矢志一流学科目标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
2019年,孟建民院士牵头组建的创新平台“动态建筑模块化研究实验室”,完成了科研环境改造提升、大型专用设备设计与定制、实验室专用材料的采购等工作,并申请济南市科技局创新团队项目。“山东未来城市与智能规划研究中心”及创新研究团队在名誉院长吴志强院士领衔下,与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组建,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等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打造“五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山东省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由沈振江院士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形成物联网与城市感知协同创新团队、数据科学与城市计算协同创新团队、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仿真决策协同创新团队、智慧出行与智能网联交通协同创新团队等4个主要创新团队。依托“长江学者”刘晓平教授团队,引进优秀青年学者王焕清为特聘教授,在建筑遗产无损检测与预防性保护技术方向组建中青年学术团队,提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平台的综合实力。乡村聚落活态保护与动态更新研究团队、产城协同空间规划服务团队双双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崔东旭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研究”获科研资助3508万元,另有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7项,累积到账经费1839万元。获山东省社科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1篇,其中SCI、EI、CSCD、CSSCI收录、以及建筑学第四轮国内学科评估指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2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件,出版专著2部。
“绿色建筑技术与理论”方向在新型绿色建筑体系与检测技术、既有建筑物理性能提升与改造等方面,在省内外的设计、施工与管理中广泛推广应用。“建筑遗产保护规划设计与技术”方向完成赵邯郸故城王城、西城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方案、昌邑故城址保护规划、中山古城遗址哀后墓保护修缮设计方案等一系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项目。“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与“生态城乡空间设计方法与技术”2个学科方向承担了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都市阳台概念城市设计及建筑形体设计、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等一系列建筑、规划设计项目。2019年,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二、三等奖各1项、建筑设计方案一等奖6项。仝晖教授获评全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并位列第一,成为全校第五位获此殊荣的行业人才;赵斌教授获评全省杰出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称号。
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承诺。建筑学“一流学科”建设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奔着问题去,瞄准要害改,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由点及面,形成总体效应,学科水平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固本强基、教学相长,齐享一流学科成果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学科发展水平,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也体现在把学科最新成果转化成培养人才的优质资源。流逝的是光辉岁月,不变的是教育初心,建筑城规学院始终坚守教学科研并重、科教融合育人的“硬核”。
2019年,学院对教学成果展室、研究生专用教室、自管多媒体教室及教学公共空间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在建艺馆安装电梯,进一步完善优化了教学基本设施。拓宽展评空间300平方米,增设学生创新创业专用空间、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室,学生活动场所更加充实,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ADA建筑实验班一年级“空间与观念赋予”设计教学法、二年级“形态与观念赋予”设计教学法,探索建筑学基础教学模式的开拓。ADA读书会智慧与艺术叠加,“双向的陌生感——建筑师的遗产保护实践”如火如荼。
设立产业教授岗,聘任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山东同圆设计集团首席总建筑师、山东省首届勘察设计大师刘元琦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叶依谦担纲,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健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先后举办中欧乡土遗产论坛、未来建筑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论坛等高层次会议,及高伟俊院士、《建筑学报》主编黄居正、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胡越、南非茨瓦尼科大学建筑系主任雅克·劳布舍尔等各类高水平学术讲座、学术沙龙30余场。
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深化在学术交流、师生互访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有26人次赴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比利时、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开展联合设计。与东南大学、挪威科技大学三校联合组织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2019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中,建筑学二年级教案获评优秀教案,在投票中位列全国第八名,随教案选送的三份学生作业获优秀作业奖。在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中,两个本科生团队的作品分获二、三等奖。“2019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斩获两个建筑“新人奖”,在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中,学院报送的方案“爬梯—Party露天剧场”在全球101所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行针走线,衔城织里——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生态闭合性调研及策略研究》获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百年沧桑,浴火重生——胶济铁路现状调查及其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获省级特等奖。三项创新训练项目入选国家级立项,两项作品入围山东省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建筑学总体考研率40%,其中211、985、双一流学校考取率达到48%。以“创新应用性综合素质教育”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75篇。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项目、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各1项,获中国建筑教育奖、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硕士论文1项。积极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和专业实践,在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新设立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仝晖、陈有川入选山东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任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崔艳秋、仝晖、陈有川三位教授获省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千里奔涌,万壑归流。
2019年,建筑学专业本科和硕士教育以全票优秀的成绩通过全国专业教育评估,成为我省第一家建筑学本科、硕士专业评估取得双“优秀”成绩的高校,标志着我们的专业办学水平跻身国家前列。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全部位列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城乡规划最终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房屋建筑学》等三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有一个坚定稳固的内核,它们经历时间的淬炼,依然散发出不变的灼灼光芒:那就是我们对教书育人、提升内涵的追求,对学院发展、师生受益的美好前景的向往,对更符合一流学科、一流学院发展目标的期许与坚持。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决胜一流学科验收
历史不仅记录过去,更重要的是昭示未来。
2019年,以建筑学开办60周年、城乡规划恢复办学40周年、风景园林新上10周年为契机,学院启动出版《海右历程——建筑城规学院院史(第二版)》《海右名宿——老教师访谈录》《海右稚筑——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集》等系列丛书,满怀着对前辈创业者的敬意,进行办学历程的挖掘与整理,抢救学院的历史记忆、寻根学院的精神底蕴。制作学院宣传片、重新设计学院网站、举办六十周年办学成就展、召开老教师座谈,一段段记录,一个个里程碑,回溯被时间淹没的细节,构建学科六十年发展的多元图景。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
站在新的起点,建筑学“一流学科”建设进入决战之年,更需要感怀筚路蓝缕的来路,更需要铭记不懈追求的梦想。虽然无论是在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省级优质课程、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方面,还是学术专著、设计获奖、省教学成果奖、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省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专业教育评估方面均已完成整体建设任务,获得良好的建设成效。但对照验收标准,我们还要迈过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及学科平台建设水平,在国家级科技奖励与国家级科研平台申报方面的“关键坎”,方能书写决胜未来的新奇迹。
岁月为名,山河为证;志之所向,一往无前。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在我们手中,身后是前人寄望的目光。用好倒逼压力,闯关夺隘、爬坡过坎,比的是毅力,拼的是实干。校准方位、统筹协调、狠抓落实,汗水比泪水更有营养,站着比坐着更有力量。
2020年,目光锁定那更美好的未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必将在学科建设路上行稳致远,抵达全新的发展境界!







审稿:仝 晖
编审:牟永念
终审:刘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