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强,2014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现任外国语学院2018级、2020级辅导员,负责学生党建、宣传、就业、创业、新媒体等工作。曾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借调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工作,参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筹备、召开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作, 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的修订、编校工作,参与有关讲话的起草工作。

出现在疫情防控的每一个角落
从2020年2月5日起,杨卫强积极投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220天、197个文档、14万字、187期《每日健康信息简报》,5个标准化台账,额温枪、防护套装、工作证,记录了抗击疫情中的点点滴滴。

“陌上花开缓缓归!”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学生工作更为严格、细致。疫情期间,一批批学生“返校又离校”。综合演练、行程报备、全程追溯、接送站、留观点、体温检测……每天按时汇总掌握学生信息,摸排学生健康情况,关心学生冷暖,为学生心理辅导、找工作,24小时在线。
“清泽耕耘,我们总会经历风雨;挑灯看剑,我们总会面临挑战。”过去一年,外国语学院839名学子平安顺遂,砥砺奋进,不负韶华,“停课不停学”,“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语言服务助力全球抗疫,创新思政活动品牌,深入推进“三全”育人……

疫情终将过去,但对我们工作的挑战却刚刚开始。
好在,外文208的灯光,点亮的是希望。
功不唐捐 做个讲故事的人
“好好做个学工人!”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六年的杨卫强常常用这句话勉省自己。杨卫强非常喜欢“讲故事”这几个字眼。他说:“辅导员的工作类似于“故事员”,即“身体力行讲故事的人”:台下,学生是听故事的人,台上,辅导员是讲故事的人,终究一日,我们也会成为故事中的人。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喜不喜欢、爱不爱听,成为检验辅导员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
一个好的“故事员”要“会”讲故事:一为注重谋篇布局,置身宏大叙事,做好顶层设计。比如,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故事,就要置身党的百年厚重历史,感悟描述,从大处着眼、小处开讲;二为照顾听者感受,好的故事内容应该是“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有滋有味、有棱有角、有情有义”的;三为讲求沟通艺术,好的故事员不在于如何与听众“斗智斗勇”“克敌制胜”,重心应在“情兼雅怨”“以理喻人”;四为讲究夹叙夹议,夹叙夹议的内容方能入脑入心入耳,听众方可同心同向同行,效果方会深入深情深刻。好的“故事员”在讲法上还要注意两点:一曰“言有物”,姑妄称之为理想、情怀、胸怀和气质;二曰“言有序”,即思路、逻辑、方法和条理。
历史与逻辑、偶然与必然、事实与根据、个人与民族、生存与愿望、理论与实践……历史比较、声情并茂、综合分析、换位思考、逆向推理……辅导员能讲、会讲、好好讲故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愿做微波 汇聚江河
山,豁达,壮阔;水,浩渺,灵秀。
山河对话,山不疏远,河不孤寂。山临河而葳蕤,河傍山而柔顺。
辅导员工作需要“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何谓“辅导员”?……“从工作作用的角度全面认识辅导员的‘辅’,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深刻认识辅导员的‘导’,从岗位身份的角度清晰认识辅导员的‘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如是说。
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辅导员肩负的神圣使命面前,我愿以我微波,汇聚江河。因为:
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用心灵陪伴心灵的事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学生成长的主心骨,辅导员的背后是学生、家长的信任与肯定,唯真心换真情、真情润真心,其心也诚,其志也坚。
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用青春点燃青春的事业。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学习辅导、行为教导、就业指导。辅导员的青春在学生的青春里、在学生的成长成才里,与青春同行,辅导员永葆“年轻”。
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用梦想点亮梦想的事业。伟大事业始于梦想,没有梦想的生命,犹如没有色彩的春天。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辅导员的梦想,就是“用梦想点亮梦想”,让一个个热气腾腾的梦想终究成为现实。
“日月争光唯此志,江河不废赖斯人”。山,连绵叠嶂,河,蜿蜒流淌。山河相望,时光能缓,故事不散。山河之约,有你、有我、有我们。
发稿人:杨卫强
审稿人:张兆强
作者:杨卫强 复校:杨卫强 终校:安冉
审稿:蒋炜玮 复审:李婵 终审: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