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学习体会

作者: 郭河传信息来源: 法学院 发布日期: 2019年01月04日 17:02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要素生产率。”我国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供过于求,产品在低层次上徘徊,没有高附加值,在世界市场上没有竞争力。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严重制约着我国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确实做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

一、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供给大幅增加,由于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

当前,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强,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

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等,都与产能严重过剩密切相联。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必然带来阵痛,有的行业甚至会伤筋动骨,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引导好投资方向,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应精心谋划、总体部署、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我国电力、煤炭、炼铁、炼钢、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化纤、稀土等18个行业产能过剩,应加大力度淘汰这些行业的落后产能。

二、大力发展高科技低能耗产业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应继续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把质量和效益搞上去,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让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二是应继续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目前,传统产业举步维艰,产品库存增加,产能过剩,利润下滑,供需脱节等造成无效供给。因此,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产品向中高端迈进。解决传统增长动能下滑过快问题,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品,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应发展低能耗高科技的产业集群,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大数据、无人机等。四是供给创造需求,应增加高科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以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消费升级。五是应继续着力发展生态环境,推动供给侧改革。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循环低碳之路,从源头抓好污染治理,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协调”“绿色”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

编审:牟永念

终审:刘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