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立德树人”要在强化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工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工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工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工夫,在培养综合素质上下工夫。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指明了方向。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我们的高等学校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学校,现在高校生源广泛,学生家庭与成长的背景复杂,学生的思想与性格养成环境千差万别。多年来,社会各种矛盾问题(例如经济贫困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心理疾病问题、贫富差距等)各种问题投射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个性中来,在高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形态呈现。据有关数据显示,高校贫困生人数占比达到25%以上,特困学生达到5%左右。据学校新生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新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12%左右。机电工程学院每年招收新生在600人左右,生源地主要是广大农村或者城镇职工家庭。多数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困难学生比例较高。综观全院,总体上学生有理想、有目标、努力追求者占大多数,但是也不得不否认,也存在不少的学生无理想、无目标、无追求,视野不宽,学业上得过且过,学风懒散,对于未来没有明确规划。有的学生在跨过高考的激烈竞争之后,初入大学甚至“游戏”青春,放纵自我。及至功课挂科,学业亮起红灯,觉醒已晚。这些现象,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学业精进等等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适应当前我院学生思想道德的现实状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人的素质培养,是古往今来教育培养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创新的思维、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学识。而针对上述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研究提出恰当的措施。而当务之急是给予心灵、思想的唤醒与启迪。其路径总结如下几点:一是开阔学生视野与思想,让学生关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局,让学生在这个大局当中找出自己的定位,规划自己的生涯。二是教会学生感恩。感恩国家、感恩父母、师长、朋友。以感恩之心处世做事。感恩教育,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性唤醒的起点。生而为人,得父母养育需要感恩,受师长苦心教育需要感恩,被社会庇护、大众提携需感恩,享受国家和平安定的环境也需要感恩。如此点点滴滴的感恩,正是学生人格性情养成的过程。当一个初入学校的青年学生能从他的身边、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当中,随时汲取感恩养分的话,那正是学生成熟、阳光、健康的标志。三是激励学生奋斗的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设定人生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并为此奋斗终生。目前不少大学生,不谈理想,不问精神,眼光聚焦的是具体现实的利益和价值,未免局限人生的视野和深度。我们的思想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以深度和高度。四是赋予学生知识和技能。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纪律规范为保证,以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导师师范引导为保障,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工程实践能力又有机械专业素养适应智能制造未来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为了达到上述教育与引导的目的,机电工程学院自2018-2019年第一学期开始,改革了试行多年的专业导师制度,在全院试行全域导师制度。所谓全域导师就是由学院选配优秀的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每师每年以10人为限,在学生在校四年过程中,从思想、生活、学习、成长、就业、考研、参赛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进行关心、辅导、指导。这种方式,由原有的自上而下的集体高压管理变为师傅带徒弟式的示范与引领,从学生品格能力、情感熏陶入手给予学生思想情感及文化的打磨。把对学生的教育由班级、课堂延伸至课外与家庭,由单一的教与学,深化为爱与嗔、是与非,由师与生的单一关系,深化扩展为父子、兄弟的感情联系。希望用这种感性的方式,从情感关怀的角度,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编审:牟永念
终审:刘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