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心得体会

作者: 范存礼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8年12月14日 15:26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不仅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全面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品德修养,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一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二是要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师德师风建设列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部署和督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做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自觉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

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一是要抓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建设,创新教学形式,促进思政课程改革,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课程中,强化思想阵地,坚持价值引领;二是要不断完善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各类有效的育人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工作格局,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专业和学科的育人内涵,着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层级效应;三是要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四是要促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身思想和行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既要自己心平气和地思考,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去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健全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一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把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督导结合起来,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是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实施“海右”学者支持计划,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三是要改革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学一线需求,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把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学业导师、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四是要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进一步突出“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加大育人业绩的话语权,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用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和教学“一票否决”长效机制,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育、善于教育,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来。

加大教师职业规划与培训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一是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践行者,使每位教师都能够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用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加大教师职业规划与培训力度,注重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等全面育人文化的提升,改变过去以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主的培训模式,引导教师在塑造人上下工夫,引导教师从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回归到正常的人的塑造上来,让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从注重如何“上好一节课”向如何“培养好一个人”的方向转变。

编审:牟永念

终审:刘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