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

课程思政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课程思政 > 正文
山东建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信息来源:      作者:     日期:2023-07-25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

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铸魂育人,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五)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熟悉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优秀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三、建设目标

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1-2023 年,学校立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树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努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四、建设计划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层分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一)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计划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教学改革研究。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建设标准、评价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关键问题,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立德树人水平教育。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采用教师申报、学院立项建设、学校认定的方式进行,研究期限为 1 年。各教学单位每个本科专业每学年至少启动 2 项院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校依据项目成效,每年择优认定 15-20 项左右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二)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

1.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

(1)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3)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2.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3)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各教学单位要注重思政课创新,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实践教学等环节,撰写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教学案例、建设教学资源库。每个本科专业每年至少建设 1 个院(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根据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学校在建设期内认定 5%左右课程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三)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遴选计划

学校每年从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中遴选 10 门左右的优质示范课,其课程负责人授予“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应着力完善“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课件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建设课程思政资源,总结课程思政教改研究成果,做好示范引领,提高推广应用。各教学单位至少培育 2 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校将根据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育成效,遴选认定30 个左右“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和改革。“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协调开展各项工作。各教学单位成立本单位“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具体负责本单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遴选学科骨干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专家团队,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实落细。

(二)加强长效协同联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各负其责,互相协同,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机制,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三)加强资源保障。学校充分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设立课程思政质量工程建设经费,加强工作考核,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各教学单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有力推进。

六、附则

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版权所有: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邮编:250101    

联系电话: 0531-8636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