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太禄,2002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021班。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
李太禄,1982年10月出生,山东蒙阴人,汉族,中共党员,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7月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12月毕业于天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被评为“天津大学2015年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2014年度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2018年3月作为人才引进加入河北工业大学,被聘为河北工业大学第二届“元光学者”(启航岗A);2018年5月,获得“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目前,在研支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委托业务和中核坤华能源有限公司横向课题在内的10余项科研项目;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截止到2021年10月,已发表SCI高水平期刊论文38篇,EI检索论文44篇(含双检),担任Applied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Renewable 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Geothermics、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等20多个国际知名SCI期刊审稿人。其中,在SCI一区期刊《Applied Energy》上发表的“Two-stage evapor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system performance for organic Rankine cycle”论文获得国际埃尼奖(Eni Award)科学委员会提名为该奖2016年度可再生能源领域候选人。

刚入学时的学校印象
我在母校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学习,在校7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母校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2002级是在9月份入学,大一新生的报到地点是黄台校区,2002-2003学年是黄台校区使用的最后一个学年,而我们2002级则是大一在黄台校区的最后一级。入校后,第一感觉是黄台校区的主楼之高,主楼承担了所有班级的上课任务;第二个感觉是黄台校区之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习和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第三个感觉是黄台校区和校本部之间的距离之远,乘坐79路公交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但却如世外桃源般遗世独立,风景独好;此外,由于大一新生全部集中在黄台校区,而其他年级都在校本部,所以我们无法很顺畅地和高年级的师哥师姐请教和学习,但老师们用极大的热心和责任感,弥补了这一缺憾,大一生活就在对懵懂、慌乱和期待中度过。
大二时,我们2002级搬到了位于和平路47号的校本部,校园景色宜人,历史气息浓厚,校园的静谧与周围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校门口正对山师东路,商铺林立,购物极其方便。大三时,我们又搬入了新校区,校园广阔,雪山秀丽,风景优美,如同一个世外桃源。在母校七载,大一时生活和学习的点滴让我印象深刻,终生难忘;而三个校区的变迁,则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母校的快速发展。
印象最深刻的老师
本科阶段,我印象最深的的老师是戎卫国教授,他是热动系的系主任,并担任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的教学工作。戎老师知识渊博、和蔼可亲,整天笑呵呵的,上课时深入浅出,采用引导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构建了热力学理论体系。我们是热动专业的第二届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自卑心理,戎老师便专门开会给我们鼓劲儿,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时至今日,我还清晰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热动专业是在暖通专业的基础上强化了制冷,暖通专业能做的工作,我们热动专业能做;暖通专业不能做的,我们热动专业也能做”。
本科毕业以后,我又顺利了进入了母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的导师是陈宝明教授,陈老师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终生受用。记得陈老师当时担任科技处副处长,既要从事科研工作,还有繁忙的行政事务,平时讨论问题主要依靠邮件,陈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复;此外,每周六上午课题组都要逐个进行汇报,尤其是陈老师与其在山东大学指导的两位博士研究生的讨论交流过程中,了解如何做科研,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陈老师课题组的三年,夯实了专业知识,拓宽了视野,并初步奠定了科研基础。甚至在我博士毕业工作后,在书写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过程中,陈老师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指导,使我第一次申请就顺利获得资助。

第一份工作
00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兖矿集团下属的地矿建设公司工作,主要从事地埋管地源热泵的设计和施工等工作,并担任技术主管。在方肇洪教授的带领下,母校在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和奖项,被国内外同领域专家高度赞誉。由于工作需要,单位和母校有两个业务合作,我作为合作业务实施负责人与刁乃仁老师和崔萍老师接触较多,这个过程中两位老师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悉心指导,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还指引了我以后的整个人生道路。
工作历程
在工作四个多月以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偏差以及个人原因,我想到天津发展,在和刁乃仁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他鼓励我到天津大学读博士。正是遵从了刁老师建议,我顺利考取了天津大学2010级热能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此后便一直从事地热能方面的科研工作。由于已在天津安家定居,博士毕业后就业选择也就被局限在了天津。考虑到个人的兴趣,首选是高校,当然留在天大是不可能的,其他在津学校中最为适合的就是天津城建大学。由于天津城建大学以往招聘了太多的天津大学博士,从改善学缘结构角度出发,本硕博天大的毕业生反而不能被天津城建大学录用。正是因为我的本科和研究生不是天大的这一双重“优势”以及从事地源热泵的科研和工作经历,使我在众多的面试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入职。虽然母校不是211院校,更不是985院校,但是老师们精湛的专业素养和高尚情操,使得我们山东建筑大学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在业界有口皆碑,好评如潮。
事业发展中母校最独特的支持
硕士毕业离开母校已经12年了,一路走来,我深深感觉到母校对学子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而是贯穿了学子的整个职业生涯。学校给予我的最独特支持在于母校对校训的生动实践对学子的支撑和帮助。具体来说,在做人方面,学校塑造了学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发扬了我们礼仪之邦的传统,此之为厚德;在学习方面,母校为我们夯实了专业素养,并拓宽了科研视野,此之为博学。厚德博学为学子奠定基础,为实现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并帮助学子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