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凤鸣路畔,雪山脚下,山东建筑大学迎来了自己第六十五个生日。回首岁月,细看芳华,无数的学子在此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在此扬帆起航,开始经历非凡的人生。岁月如梭,时光如水,一代代建大学子从此启程,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缔造出独属于自己的辉煌。春去秋来,一代代建大学子不断成长,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刀为剑,勾勒出自己的人生,刻画出生命的不同意义。风雨不断,却又不忘初心,困难不绝,却又矢志向前。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出“建大人”独有的花样年华。“建校65周年访谈”专栏,推出山东建筑大学知名校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净化空调技术中心副主任——曹国庆
——开栏的话

曹国庆,博士,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净化空调技术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兼任国家卫健委医疗卫生建设装备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评审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实验室技术支撑与保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主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9项;主持完成的设计项目获中国建筑设计奖3项;主持完成10余项国家级重大工程的检测验收。
长期从事室内空气质量、空气洁净技术、医院、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医药车间、绿色建筑等领域科研标准、设计咨询、检测验收、调试诊断及产品研发方面的工作。

1.您是山建大哪届的毕业生?您对当年的入学场景还有哪些印象?建大当时给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我是1996年考上山建工的,2000年本科毕业。当时学校的名称还是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我学的是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简称暖通空调),即现在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当时手机、计算机、网络通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白天上课、晚上在教室上晚自习。那时学校地址位于和平路、山师东路附近,虽然校舍条件简陋,但是大家学习热情非常高,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早晨起床后都急匆匆的赶往第一节课的教室去占前排座位,20多年过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奋发向上学习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2.您从山建大毕业后到哪里继续深造的?工作经历如何?您认为建大的几年学习生活对您今后的工作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我从山建大毕业后,在天津大学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是空调自控,博士研究方向是空气净化。从天大毕业以后,就职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空气洁净技术、室内空气质量等领域研究工作。在山建大的大学四年我系统地学习了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过参加一些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为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做好了准备。前些年有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剧中男主角之一的袁朗对成才的一段肺腑之言“你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大道至简,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要脚踏实地,生活才能被照亮。虽然在山建大的大学生活仅有短短的四年,但很多老师及同学给予的帮助永难忘记,同窗友情永远铭记在心!
3.您目前主要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都有哪些成果及实际推广应用?
目前主要从事室内污染控制、空气洁净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我所在的研究团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净化空调技术中心)为我国最早从事空气洁净技术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是专门从事以净化空调为主的各类工艺性空调相关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团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工程设计咨询、科研、规范标准编制及工程质检;服务领域涉及大分子生物制药、疫苗、细胞治疗、基因编辑、高级别生物安全、动物房、医疗环境等。净化中心在2016-2021年期间,完成了国内全部三级防护GMP车间及配套大动物P3实验室的技术服务项目,承担国内全部高生物安全风险疫苗生产车间的技术服务项目;承担大量有气密性要求的大型经济散养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P3实验室技术服务项目;承担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的模式P4实验室设计及国内最新P4实验室的设计和咨询工作。自2020年至今,累计承担了约50万平方米高级别生物安全设施(厂房及实验室)的工程设计及检测验证内容,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全面的高级别生物安全设施(厂房及实验室)技术服务团队,多次承担“国家队”角色。
4.您从建大毕业工作后是否有关注建大的发展?您对建大的目前发展状态是否满意?或有哪些好的建议?
我对母校充满了感激之情,母校对我们而言是一个画面,是一种情愫。从建大毕业工作后一直在默默关注建大的发展,这里有太多的回忆。2006年学校改名为山东建筑大学,现已发展为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法农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由衷的为建大的稳步前行感到高兴,祝愿建大越办越好,让母校成为校友永远的骄傲。
5.时值建大建校65周年,您有哪些对母校的寄语和希望?对建环专业在校生的学习及实践有哪些好的建议?
65载沧桑砥砺,65载春华秋实。建大已建成两千亩大校园,已成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在校学生上万名,建大的模样已天翻地覆。我作为山东建筑大学96级的一位学子,见证了母校光辉的发展历程,衷心感恩母校的培养。祝愿母校抓住历史机遇,更上一层楼;培养出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为更多学子的梦想构筑新的泊港,为更多学子的翅膀增加新的硬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