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如果爱一个人,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会喜爱。要知道,依我国自古流传的迷信习俗,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爱屋及乌”的现象呢?
其实,这是晕轮定律的典型表现。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认识事物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或其他事物作出全面的结论。它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晕轮定律状态下,一个人或事物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心理学家将“晕轮”概念引入社会交往中,指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会对他人身上某一方面的特征有非常清晰、鲜明的知觉,导致这种特征向外扩散,就像晕轮一样,从而掩盖他人身上其他的特点。

晕轮效应的事例:
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学生也曾经接受过一个小测试。他们被告知将迎来一位新的讲师,但A班学生得知的讲师信息是“他是一个热情、善良、真诚的人”,B班学生却听说这位讲师为人“严肃、刻板、脾气不佳”。之后两个班的学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A班学生在课后主动和讲师攀谈,态度非常热情;B班学生却对讲师敬而远之,尽量不和他发生接触。
2.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曾让志愿者观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长相端正、衣着考究,看上去颇有魅力;有的人却相貌平平,穿着打扮也很普通,看上去毫无魅力。戴恩让志愿者说一说自己对照片中人的印象,结果很多志愿者都对外表有魅力的人产生了好感,还将很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善良、热情、大方、乐观等全部赋予这类人;对于毫无魅力的人,志愿者的反应就平淡得多,他们会用“平庸”“老实”“乏味”之类的来描述这类人。在这里,容貌、穿着成了一种“晕轮”,影响了志愿者的判断,使他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为外在形象良好的人性格、品质也应当是出众的,这显然是一种不客观的判断。

这也就提醒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一定要注意克服“晕轮效应”。我们不仅要注意避免以貌取人,还要冷静、客观地对待所谓的第一印象,切勿让偏见干扰之后的判断。此外,我们还要避免受到道听途说的信息的误导。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亲眼认知、综合衡量、谨慎评价,才能得到可信的结论。
初审:臧蓉蓉
审稿:牟永念
终审:范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