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概况: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立于2001年,致力于能源的高效转换、储存和清洁利用的研究,包括传统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以及相关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和运维。包含制冷与空调工程(制冷)、热能与电力工程(热电)、储能科学与工程(储能)三个方向。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并结合在校学习成绩,按照“制冷:热电:储能=2:2:1”的比例,在第四学期进行方向选择。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项建设专业群的主要支撑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服务建设专业。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拥有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国家研究生招生照顾专业。拥有1个校外国家级青春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拥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一流课程1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现有专业课程教师50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2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1人。
培养目标:
制冷方向:培养具备制冷空调设备产品研发制造、制冷空调系统及冷库系统的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清洁能源供暖设备及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热电方向:培养具备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转换与利用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运行管理、工程施工、安装调试能力,能够胜任设计研究院、能源/发电集团、热电公司、能源建设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单位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储能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能源、化学、材料等多学科宽厚基础理论,掌握储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知识,具有在储热蓄冷、电化学储能、分布式能源、氢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
公共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流体机械、环境工程概论、自动控制原理、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
制冷方向: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制冷压缩机、食品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低温技术与应用、制冷装置自动化、能源管理、小型制冷装置设计等。
热电方向:城镇智慧供热、锅炉原理、汽轮机与燃气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燃烧及污染物控制、热工控制系统、流体机械、工程材料基础等。
储能方向:储能技术概论、储能材料基础与应用、电化学储能、储热/蓄冷技术、能量转换系统与设备、氢能及其利用、储能系统安全与管理、工业脱碳与碳汇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能源动力领域的设计院、制冷空调与发电供热等能源生产和设备制造企业等单位从事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研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营销、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选考科目:限选物理、化学(任选一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