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准确把握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学院教师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和期刊发表三十余篇文章,在主题教育中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底色。
一、找准方向凝心聚力
学院坚持将主题教育与学院具体业务深入结合,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调动师生积极性。巩克菊教授在《中国教育报》撰文《用活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方法论建新功》,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大思政课”建大样板,将学院建成立德树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巩克菊教授号召广大师生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发挥理论主动,在《济南日报》撰文《以历史主动精神赋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把握三重维度》,号召广大师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用好守正创新的根本方法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李丽教授结合主题教育中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湖北社会科学》发表论文《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指出领导干部要不断夯实调查研究“基本功”,做到心中有数,保持战略定力,更加自觉地抵制诸多错误思潮的影响。
邹焕梅教授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撰文《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现实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义》,指出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烟台日报》撰文《运用思政课宣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青年学生的昂扬斗志,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增强动力自我革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之所以要持续坚持自我革命,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赵敬仪博士分别在《大众日报》和《济南日报》发表文章《人民性的继承与超越》《将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锚定人民目标,在继承“政在养民”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价值旨归超越;党的自我革命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梁可妮博士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发表论文《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指出:习近平提出“三好”“四新”“政治三力”“五大建设”“五种能力”等具体要求和部署全面提升了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政党政治文明的世界价值。
三、立德为本德法树人
围绕“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主题,梁飞博士带领研究生团队先后撰写《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理路》《以系统观念全面推进 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内在逻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新时代青年》《以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以沂蒙精神丰富时代新人精神世界》等文章,充分解析“立德”的内涵、目标和路径,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全员育人的有效协同、全过程育人的有机衔接、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融合。
郭占庆老师撰文《用黄河文化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指出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要把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进行全面盘点和梳理,厘清家底,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法治与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杨蕾博士在《济南日报》撰文《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开创法治政府建设新局面》,指出应该培育符合新时代法治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确保法治队伍人才驱动引擎激活,亦是助力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所需。
四、两个结合继往开来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深耕“两创”理论、“两个结合”理论,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研究,以研促教,并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陈珊博士在《解放军报》撰写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国防教育》指出,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厚植“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怀,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秦芳博士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坚持”,在《学习强国》的“理论频道”撰写“六个必须坚持”六篇系列解读文章《坚持人民至上:民本思想的传承》《坚持自信自立:自强厚德的品格》《坚持守正创新:革故鼎新的真谛》《坚持问题导向:博学笃行的功夫》《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思维的高度》《坚持胸怀天下:大同理想的新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充分阐释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人能弘道”,实现了中华民族道统和文脉的一脉相承、继往开来。
五、守正本色创新方法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山东建筑大学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国工匠”。张鹏教授在《济南日报》撰文《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指出要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思政课教学模式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打造“大思政课”建大样板。王萍副教授、丁燕教授在《人民论坛》共同发表文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与创新策略》,指出应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发挥数据作用为着力点,助力教育服务迈向智能化,以更好满足学习需求为落脚点,助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隋灵灵教授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撰文《智能思政:内在逻辑、矛盾境遇及实施策略》指出:高校应该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因时而新,为智能思政的运行优化育人环境。
张彬博士在《医学与哲学》发表论文《技术现象学视域下的脑机增强》指出:脑机增强使人与技术之间的外在关系永久性消解,使二者融合为新的实体,这些新变化基于后人类主体形成的与世界的交互关系,把人类社会向后人类时代推进。朱艳菊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表论文《构建和谐共生的人工智能伦理关系》指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追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对于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关系的焦虑,应明确人工智能伦理关系中人类的主体地位,把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
六、理论转化服务社会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现实,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依托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关心关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张鹏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流动中国释放发展生机与内需活力》,指出“流动中国”释放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将进一步激发消费增长潜力、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流动中国对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有效扩内需促消费、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让流动中国持续释放蓬勃生机与活力。
结合济南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市校融合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张鹏教授和杨蕾博士分别在《济南日报》撰写文章《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夯实绿氢产业发展突出优势 有力推动“双碳目标”落实》,指出济南市需要充分发挥驻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和创新引擎作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济南市源头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能力。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发挥学院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专业优势,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主题教育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阐释,激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精神力量,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新高地。
审核:张 鹏
终审:赵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