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刊发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巩克菊教授的评论性文章《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学院开创的独具特色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文章指出:“大思政课”要将课堂置于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中,解决好“在什么时代背景下,以什么价值取向,由谁,用哪些内容,采取什么方法,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思政小课堂”不能脱离“社会大课堂”,要实现思政课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交互,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文章认为“大思政课”要在时间维度上把握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连接,秉持“大历史观”将道理讲深,同时在对时代的深切感知和回应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先进性,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使思政课成为常学常新的时代大课。
文章的发表是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力之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思政课育人模式,创新思政课育人方法的经验总结。为了让“大思政课”这一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扎根山东建筑大学,形成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大格局,达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目的,一系列与时俱进、措施得力的做法应运而生。“四史”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的成立,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四史”课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学院积极筹备“中华民族发展史”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成为树立大历史观、传播新思想的新阵地;“三下乡”、推普脱贫攻坚、投身疫情防控、心系希望小屋等层出不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绽放亮丽的青春;“双融入+双微课+双虚拟”的特色云端课堂,满足了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网络需求,创新式、便捷式的网络课程拓宽了思政课的授课渠道;《济南日报》先后刊登了《北京冬奥会融入高校思政课开学第一课》《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上好“大思政课”》等文章,正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无缝衔接的鲜明写照。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推进,具有可推广性的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权威谋体报道,《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善用“大思政课”立德树人》《上好“大思政课”打造建大样本》《“六大六善用”: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等文章的发表,使具有建大特色的“大思政课”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
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出“六大六善用”大思政课教学模式,集合多元主体,整合多样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让思政课在把握时代“大趋势”,回应现实“大问题”,讲好科学“大道理”中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让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实践历练中树立大情怀、大格局、大视野,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审核:巩克菊
终审:张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