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12月13日晚举行“斯盛论坛”系列讲座暨研究生全面发展系列报告会第六场学术报告,济南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理响泉城”工作室负责人惠铭生以“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媒体视域思考”为题为学院全体师生做报告。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鹏主持,学院全体师生参加。
惠铭生从媒体人角度谈高校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认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要注重学术研究,做学问要具备科学性和有用性,坚持问题导向,深刻剖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解决路径和方式。
首先,从师资队伍的角度来讲,要做“大先生”。大先生要有“大情怀”,有胸怀“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要有“大境界”,做到德高望重、为人师表;要有“大学问”,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学识,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要有“大人格”,要严于律己、自省自勉,注重言传身教。其次,从拓展大思政课堂的角度来讲,要构建“社会大课”。高校应坚持开门办学,坚持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整合社会各界精英,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也强调学生应该走出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思政课与社会实践良性互动、同频共振。最后,惠铭生就撰写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强调学生搞科研要静下心、沉住气,强调搞理论研究要注重社会调查,把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张鹏指出:学院要进一步明确学术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目标,面向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输送更多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有深厚学术根基的优秀人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巩克菊
终审:张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