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斯盛论坛”系列讲座暨研究生全面发展系列报告会第一场学术报告

作者:姚旭 时间:2022-05-02 点击数:

     为积极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浓厚氛围,丰富疫情期间的学术活动,提升师生综合素质,5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斯盛论坛”系列讲座暨研究生全面发展系列报告会第一场线上报告,学院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海霞博士作了题为《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疫情应对——爱人爱己,安住当下》的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鹏主持本次报告,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学院思政课教师及学院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也聆听了报告。

     会议伊始,张鹏对与会人员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引用“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和“马逢伯乐而嘶”两句名言向与会人员阐释了“斯盛论坛”的内涵和论坛对于学院发展的意义。

     刘海霞在报告中结合自身心路历程用两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要我来分享”和“为什么我要来分享”揭开了此次报告的主题。首先,刘海霞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指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讲,情绪是一种精神状态亦或是一种意识状态,其物质基础在于人的身体。刘海霞就“你的身体‘泰卦’了吗”这一问题同与会师生做了热烈讨论。头凉脚热、上虚下实、丹田热等都是身体处于“泰卦”状态的表现,而要想身体达到此种状态则必须气血充足、经络通畅。其次,刘海霞分别从情绪自由“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样实现”三个方面做了学理上的阐释,并提出“冥想”、“EFT敲打”等情绪调节方法。最后,刘海霞分享了一些有益的阅读书目及阅读平台,布置了能量提升微作业,号召大家随时微笑,感恩自我,坚持写感恩笔记,借助积极的能量手势缓和负面情绪,与情绪和解,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张鹏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报告不仅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进行理论分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情绪管理操作手册。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也表示继续保持较高的政治定力,坚定信心听党话、跟党走,心态不因疫情而消极,学习不因疫情而止步,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学会掌控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应对一切现实挑战,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审核:张鹏

终审:赵海涛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邮编: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