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作者:徐梦璠 时间:2025-04-10 点击数:

   4月9日,由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非遗进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葫芦文化”讲座圆满落下帷幕。学院党委书记赵林胜、研究生导师隋灵灵与2023级、2024级研究生一同沉浸在葫芦文化的魅力中。

   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孙丽敏,在葫芦文化领域造诣颇深。她不仅是龙盘葫芦谷的创始人,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通过葫芦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是彩石乡村振兴导师,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孙丽敏身为山东舜源书画艺术院副院长、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艺术和教育领域贡献突出,更是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肩负着传承葫芦文化的重任。

   讲座伊始,孙丽敏带领同学们穿越历史长河,探寻葫芦文化的起源。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葫芦种子的出土见证了其悠久的历史。葫芦在传统文化中意义非凡,谐音“福禄”,承载着富贵、平安、子孙万代的美好期许。亚腰葫芦更是象征着夫妻和谐,诸多寓意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在文学作品和动画片中,葫芦形象频繁出现,像经典的《葫芦娃》,进一步加深了大众对葫芦文化的喜爱。

    随后,孙丽敏详细介绍了葫芦的种类与特点。手捻葫芦因把玩后能形成独特包浆而增值,其中稀有的草里金葫芦,生长环境特殊,质地坚硬,收藏价值极高。瓢葫芦、长柄葫芦、苹果葫芦等不同种类的葫芦,在生活中用途广泛,或作为实用容器,或成为特色食材,各有其独特魅力。

   在葫芦工艺方面,孙丽敏深入讲解了雕刻、烙画等多种制作工艺。葫芦烙画作为非遗技艺,在葫芦表面通过烙烫呈现出精美的图案,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她还分享了葫芦谷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种植葫芦、发展乡村旅游、制作葫芦工艺品,助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的强大力量。

   讲座过程中,最受同学们期待的现场制作小葫芦挂件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孙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充分发挥创意,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葫芦挂件。大家精心挑选葫芦,仔细打磨、装饰,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葫芦挂件在同学们手中诞生,不仅承载着同学们对葫芦文化的理解,更成为他们参与此次活动的美好纪念。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非遗传承有了新的思考。此次讲座不仅让葫芦文化在校园中广泛传播,更激发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同学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审核:巩克菊

终审:赵林胜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邮编: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