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简介  学术机构  科研平台  科技成果  科技政策 
学术组织
山东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2019年度报告
2020-02-18 14:49  

山东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2019年度报告

2019年12月30日

一、校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及履行职责的情况

(一)校学术委员会会议审议工作情况

1、会议召开及委员出席、调整情况

2019年7月9日上午9:00,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四次会议,在学校TS202博学会议室召开。会议应出席委员33人,傅传国副主任和唐建民委员分别因分管工作调整、工作调离,张鑫、景财年、徐友全、张桂青委员分别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建论证筹备、省军民融合项目论证、全国监理协会会长会议出差,张明勤委员因病住院,共有7人因事因病请假,实到委员26人,会议有效。

2019年12月30日上午9:00,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五次会议,在 TS202会议室召开。会议应出席委员33人,张鑫、薛一冰、武道吉、陈起俊委员分别因在成都出席学术会议、在北京参加课题答辩、在临沂陪同环保部领导考察、生病请假,实到委员29人,会议有效。

2、会议议题审议情况

2019年7月9日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个别委员调整建议。因傅传国副校长不再分管学科和科研工作,本人同意辞去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经靳奉祥主任提名,到会委员表决,由副校长范存礼教授担任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因唐建民委员调离学校,经秘书处提议、靳奉祥主任同意,到会委员表决,增补发展规划处李永安教授为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9年12月30日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山东建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由科研处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做进一步修订完善后,提交学校决策。

2、会议议题审定情况

2019年7月9日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山东建筑大学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书(2019-2022)》《山东建筑大学科研项目(任务)分类方案》、《山东建筑大学自然科学中文A类期刊目录及分档(2019-2020年)》、《山东建筑大学CSSCI期刊目录及分档(2019-2020年)》和《山东建筑大学一类出版社目录》,已以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四次会议的会议纪要形式发布。

2019年12月30日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国家奖励办备案社会力量设奖项目奖励建议》《“团体标准”纳入科研奖励建议》《职务软件著作权奖励标准调整方案》,由科研处进一步修订完善后,提交学校决策;审定通过的《山东建筑大学科研项目分类方案(修订案,试行)》,由秘书处以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纪要公布,由科研处在科研管理各项事务中执行;审定通过的《山东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2019年度报告》,由秘书处报送校工会提交学校职工代表大会书面审议。

3、会议听取专门委员会工作报告情况

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五次会议,听取校教学委员会2019年工作报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19年工作报告、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价)委员会2019年工作报告,以及各学院(部)学术委员会2019年工作情况报告。

(二)校学术委员会通讯评议工作情况

1、2019年6月,组织通讯评议《山东建筑大学第一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价)委员会委员建议名单》。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会同人事处,对提名的第一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价)委员会委员建议名单,以通讯评议形式征求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 33 位委员同意该名单,通过审议。

2、2019年9月,组织通讯评议《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会同研究生处,按照省教育厅要求草拟了《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以通讯评议形式征求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 33 位委员同意该文件,通过审议。

二、学校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建议

(一)学术水平与学科发展评价与建议

1、学术水平

2019年,全职引进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陈飞勇,实现了我校全职引进院士零的突破。中国工程院孟建民院士申报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项目,获批省聘任院士,兼聘我校聘任院士。聘任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沈振江教授为特聘教授。1人获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入选省智库高端人才,1人获评山东省突贡专家,14个青年教师团队获批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引进学科带头人、博士119人,“动态建筑模块化”研究团队等4个创新团队和科研带头人获济南市扶持资助,进一步优化完善了学校学术队伍数量、结构,学校整体基础应用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9年,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其中,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019年,各类科技计划、社科规划立项项目数量大幅增长。作为牵头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家自然(社科)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自然基金和重点研发(公益类)立项项目数量大幅增长,年度科研项目到校到账经费突破1亿元。

2019年,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发表SCI、SSCI、EI收录和CSSCI源期刊学术论文649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1件,“四技”合同到账经费9310.5万元。

2、学科发展

为全面提升学校学科竞争力,制定并实施了《山东建筑大学学科分类建设方案》(山建大校发〔2019〕34号),按三个类型开展精准建设,学校和27个学科、18个依托学院共同签订27份学科建设任务书(2019年至2022年)。

2019年,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两个山东省一流学科为代表的我校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至2019年11月,我校ESI工程学学科潜力值已达1.116,预计2020年5月可以进入全球1%。

2019年,“建筑结构加固改造与地下空间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立项建设论证;“智慧城市”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和“装配式建筑”山东省工程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

3、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1)继续优化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和岗位考核指标体系,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不断完善与改进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方式。

(2)加大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改进学科平台建设运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产出。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建议

1、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建议

2019年,学校67本科专业(方向)招收普通本科生5874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4804人。201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2.3%,签约率70.3%,考研率17.2%,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济南青岛就业学生占就业人数的10.3%,41.6%。

(1)专业建设

继续实施一流专业(群)建设计划,强化专业建设过程监督与管理。全面总结7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年度任务完成情况,梳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续细化重点专业年度建设目标,认真落实2019年度建设任务。按照教育厅要求,按时提交了重点专业建设年度报告。对校内强化建设专业和一般建设专业参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建设要求进行管理。

在分层次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国家、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共评选了20个专业上报教育厅参评。其中1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被推荐参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结合社会需求和热点,加强新工科建设,积极论证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布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2019年新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三个新专业,备案停招3个专业。2019年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方向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当年招生60人。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办学项目4个,在校生共计635人。

完善体系,加快推进专业评估(认证)。学校通过评估(认证)双轮驱动,进一步完善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专业评估制度,引导专业合理定位、特色发展,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定位,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按照《山东建筑大学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2018—2020)》(山建大校发〔2018〕6号)的要求,学校积极有序地开展校内本科专业评估。2019年,对工程造价、环境设计等8个本科专业进行了校内评估。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的认证,成为全省首位通过土木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建筑学专业再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住建部专业复评。2019年10月20日,热能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和测绘地理信息学分别递交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2020年认证申请书,认证工作正稳步推进。

(2)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学校与智慧树公司联合共建的山东建筑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中心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提供保障,有效提升教学能力。理学院的数学实验课程被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级优质在线课程。我校在省级在线课程平台上线课程达到25门。进一步完善了多媒体的常态化自主录课系统,先后有30多名教师进行了课堂实时录课,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视频资源。

组织开展了2019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工作。推荐线下课程19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2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共计22门。组织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工作,热能学院的项目被推荐到教育部参加评审。

(3)实践教学

组织开展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工作,44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积极申报山东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优质企业,推荐了三家企业入库。

2019年,新增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68个;资助校外集中实习活动85项,受益学生5861人;2019年学生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全年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70项,省级奖励825项。获省级及以上项目比2018年增长了70%,获奖人数比2018年增加了34%。2019年立项开放实验项目243项。

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体性、实践性原则,从组织领导、创新活动、专家指导、保障激励等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深入对接第一课堂,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创青春”赛事为龙头,以数学建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交通科技大赛、建筑设计大赛等为特色的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积极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项900余项,获奖学生2000余人,竞赛获奖项目数比2018年增长50%。

(4)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结合专业认证需求和国家专业质量建设标准,召集相关会议,允许相关专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进行微调。制定学校振兴本科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文件相结合,正式发布文件颁布实施。

继续强化基础教学条件改善、学分制教学改革、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等专项建设。通过各类专项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我校实验教学条件、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提升。

(5)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

秉承“服务教师发展,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理念,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继续完善“培训平台”“比赛平台”“国际化平台”等平台,多措并举,助推教师发展能力提升,不断激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活力。在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5项,学校首次荣获优秀组织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创我校在该项赛事的历年新高。

(6)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学风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继续深入开展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组建优秀研究生团队、本科生团队,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精准帮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继续开展优良学风班评选、组建学习兴趣组等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精品活动,选树学习典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学评价体系导向发挥不明显,评价结果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不显著,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把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将学风建设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环节,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成立美育教育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推进美育课堂教学、美育实践教学;加大公共艺术课程选修门数,鼓励教师兼职从事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任务,并计入教师工作量,调动公共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教师教学评价适用机制。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增加教师教学评价结果在职称聘任、评奖评优、津贴发放、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权重,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提高各级教学竞赛在职称聘任、业绩考核、岗位聘用等方面的权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广大教师教学热情和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加强学分制管理功能。进一步与厂家协商沟通,督促厂商及时、有效地解决目前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力求保障教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论证采用更加完善的、适合我校学分制管理教学运行模式的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并做好新旧教学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

2、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建议

学校现有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18年招收博士生14人,硕士研究生767人,博士在校生规模37人,硕士在校生规模2016人。

(1)学位授权点建设

获批“测绘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同时撤销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固体力学和工程力学三个二级硕士点和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动态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完成28个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总结报告和培养方案上传至国务院学位办质量信息平台,完成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评估工作。

(2)研究生教育

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审批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0门、校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2项,向省教育厅推荐并获批2门省级优质课程、2项省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和2项省级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

严格学位标准,抽取524名研究生的688篇次学位论文进行盲审,校外评阅比例达到82%,对11名硕士研究生做出“延期答辩”的处理;1名博士研究生因学术成果未达到授予学位标准暂缓授予学位。在省学位办组织的学位论文抽检中,我校连续四年未出现“存在问题论文”,是全省32家研究生培养单位中仅有的7家之一。

奖励研究生学术成果231项,其中,SCI检索论文11篇,EI检索论文27篇,CSCD检索论文23篇,其他期刊、会议论文181篇,专利40项,软件著作权1项。

(3)研究生创新计划

评审推荐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8个,获得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评选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篇,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6项,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成果奖4项。推荐并入选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成果奖1项。

(4)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研究生科研贡献度不足,人均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仅有0.1篇;学位点基本条件仍有不足,缺少高层次平台、高水平带头人和导师队伍、科研设备和研究生学习工作空间。

建议提高导师学术成果和研究生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要求,加大奖励力度,大力提升研究生科研贡献度;加大经费投入,以国务院学位办学位点申请基本条件为对标建设标准,补强研究生培养基本条件。

 

 

作者:李琳琳

编审:盛红梅

终审:张志刚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09-2010 山东建筑大学科技处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邮编:250101 联系电话:0531-86367091  Email:kyc@sdj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