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简介  学术机构  科研平台  科技成果  科技政策 
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会
校学术委员会2020年度报告
2021-03-04 17:38  

山东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2020年度报告

2020年12月30日

一、校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及履行职责的情况

(一)校学术委员会会议审议工作情况

1.会议召开及委员出席、调整情况

2020年7月8日下午14:00,山东建筑大学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行政办公楼第四会议室召开。会议应到委员33人,薛一冰、王淑华委员因出国、参加省社科联会议;亓兴军、张鑫委员因病;周玉成、陈有川、汪明委员因防疫自我隔离请假,共有7人因事因病请假,实到委员26人,会议有效。

2020年12月30日上午9:00,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 TS202会议室召开。会议应出席委员33人,范存礼、刘科高、张鑫、张明勤、陈华新、陈起俊、周学军、徐友全委员分别因参加博士生论文开题、生病、疫情隔离等原因,共有8人因事因病请假,实到委员25人,会议有效。

2.会议议题审议情况

2020年7月8日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校学术委员会设置科研领域意识形态审查工作组的建议》,由科研处提交学校决策。

2020年12月30日第七次会议,选举通过《山东建筑大学第五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由秘书处提交学校校长聘任。

3.会议议题审定情况

2020年7月8日第六次会议,审定通过的《专利发明人署名及变更工作规范(试行)》、《山东建筑大学科研项目(任务)分类方案(第2次修订)》,已以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六次会议的会议纪要形式发布。

2020年12月30日第七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国家奖励办备案社会力量设奖项目奖励建议(2019年度)》和《2019年度科研和学科奖励成果项目》,由科研处进一步修订完善后,提交学校决策;审定通过的《山东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2020年度报告》,由秘书处报送校工会提交学校职工代表大会书面审议。

4.会议听取专门委员会工作报告情况

第四届校学术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听取校教学委员会2020年工作报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20年工作报告和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价)委员会2020年工作报告。

(二)校学术委员会通讯评议工作情况

1. 2020年3月,组织通讯评议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推荐。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会同人才处,就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推荐人选,以通讯评议形式征求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 29 位委员参与审议,确定了两名推荐人选。

2. 2020年3月,组织通讯评议财政部“2020年度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推荐。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会同人才处,就财政部“2020年度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推荐人选,以通讯评议形式征求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 29 位委员参与审议,确定了一名推荐人选。

3. 2020年3月,组织通讯评议202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推荐。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会同人才处,就202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推荐人选,以通讯评议形式征求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 29 位委员参与审议,确定了一名推荐人选。

4.2020年6月,组织通讯评议《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学院大类招生管理办法》。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会同招生就业处,对《计算机学院大类招生管理办法》,以通讯评议形式征求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 32 位委员同意该办法,通过审议。

5.2020年9月,组织通讯评议《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方案》。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会同招生就业处,对《计算机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方案》,以通讯评议形式征求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 33 位委员同意该方案,通过审议。

6. 2020年9月,组织通讯评议2020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推荐。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会同人才处,就2020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推荐人选,以通讯评议形式征求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 29 位委员参与审议,确定了五名推荐人选。

7. 2020年10月,组织通讯评议“科技部2020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会同人才处,就“科技部2020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人选,以通讯评议形式征求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意见。 21 位委员参与审议,确定了三名推荐人选。

二、学校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建议

(一)学术水平与学科发展评价与建议

1.学术水平

(1)学术队伍

继续引培并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沈振江;获批山东省突贡1人、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3个,签订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工作合同3人、获山东省推荐国务院特贴1人、通过济南“高校20条”科研带头人工作室项目现场考察1人;成功引进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高水平博士113人;博后流动站新入站7人,在站25人,2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学校学术队伍数量、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基础应用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完成第二轮聘任,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完善校院两级人才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强化岗位职责和聘期目标,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打造待遇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组织完成了第二轮岗位聘用2000余人,全年招聘初中级岗位人员137人,确认195名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

(2)科学研究

2020年,获得省部级政府科研奖励5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三等奖)、山东省专利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奖励办备案社会力量设奖项目9项,其中: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陈有川教授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关研究观点被纳入《山东社科成果专报》,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武道吉教授在栗战书委员长主持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调研会上做典型发言。

2020年科技活动经费超过2亿元,项目经费到账8千余万元。各类项目立项数量大幅增长,国自然和省自然基金立项数均创新高,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取得突破。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5项,首次获批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项目64项,省重点研发计划(军民融合项目)1项;首次获批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5项、省社科规划18项、省软科学项目8项。

2020年,学校基础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SCI、SSCI、CSSCI和EI等高质量论文904篇,比2019年增长42%;11月24日数据更新后,我校ESI高被引论文15篇、热点论文2篇,其中,2020年发表的高被引、热点论文分别为4篇、2篇。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创造学校新高,全年授权154件,申请PCT专利实现突破,获批“2020年度济南市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3个

2020年,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和转化流程已经形成,激励政策成效显现,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6个转化专利20件,合同额224.9万元,其中《加气混凝土复合保温墙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发明专利以150万元普通许可三年的方式,将陆续在省内外企业布局实施。

2.学科发展

学科分类精准建设成效初显。2020年1月9日,我校“工程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并保持稳定,标志着该学科进入国际高水平行列。

建筑学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立项。“十四五”期间将获得持续财政扶持,为学校建设国内知名、土木建筑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聚焦重点优势特色领域,不断优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布局。“道路工程绿色建造与性能提升工程实验室”获批山东省工程实验室(省发改委),与“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基地”。

3.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1)加强科研评价工作。继续优化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和岗位考核指标体系,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不断完善与改进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方式。

(2)保障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改进学科平台建设运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产出。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建议

1.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建议

2020年,学校67个本科专业(方向)招收普通本科生6068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4804人。2020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1.89%,签约率70.3%,考研率21.56%,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济南青岛就业学生占就业人数的10.3%,43.6%。

(1)专业建设

继续实施一流专业(群)建设计划,强化专业建设过程监督与管理。全面总结7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年度任务完成情况,梳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按时向省教育厅提交了重点专业2020年度自评报告,对校内强化建设专业和一般建设专业参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建设要求进行管理。

组织国家、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2020年共推荐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2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上报教育厅参评。其中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被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结合专业认证和国家专业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部分因专业认证、评估或国家质量标准要求设课、课程变更、学期调整等问题需要调整培养方案的专业进行意见收集、方案论证、系统修改,并完成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结合社会需求和热点,加强新工科建设,积极论证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布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2020年新增市场营销(ICT项目管理方向)、德语(跨境电商)2个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当年招生99人。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办学项目6个,在校生共计1014人。

积极推进专业评估认证。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复评,测绘工程专业接受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校考查,机械工程等4个专业提交了2021年认证申请,工业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通过校内评估。

(2)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2020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门,共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2020年,新增21门课程达到省课程平台上线标准,目前我校在省级平台上线课程共45门,学校与智慧树公司联合共建山东建筑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中心,持续为老师的课程建设提供各项便利服务,有效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3)实践教学

推进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项目深入实施。组织开展了产教融合实训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线上教学的预案,并督促所有学院积极利用虚拟仿真、视频录像、校外实习场景模拟和网络资源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实践教学。编制完成了产教融合大楼各实训中心分配方案。

继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专项的管理。2020年,新增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28个;资助校外集中实习活动49项,受益学生3000人;2020年立项开放实验项目243项。学生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73人,省级奖励1476人,获奖人数比2019年增长了54.73%。

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深入对接第一课堂,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赛事为龙头,以数学建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交通科技大赛、建筑设计大赛等为特色的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创业计划赛中,我校总分排名位居全省第四,获“优胜杯”和“优秀组织奖”,获得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4项、“最佳人气奖”1项,取得我校“挑战杯”系列赛事新的突破。积极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活跃大学生科创氛围。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530项,获奖学生1398人次。

(4)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组织2020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和推荐省级教改立项的申报、评审、推荐工作。本年度全校共申报66项,其中校级立项47项,推荐省级立项12项。审核完成 2018年以前的校级教改立项的结题工作。获批新工科国家级教研项目1项。

组织开展了省级高等教育优秀教材评选和全国教材建设奖推荐申报。共推荐优秀教材30种,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名。

(5)搭建平台,服务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通过搭建“培训平台”“比赛平台”“国际化平台”“队伍平台”等,助推教师发展能力提升,不断激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活力。结合疫情防控实际,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组织举办了新入职教师网络专题培训班,帮助228名新入职教师走上讲台、更好站稳讲台。在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信息化教师教学比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首次荣获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优秀组织奖。在省第七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5项。

(6)加强信息化建设,完成教学管理平台更新上线工作。

针对师生反映较多的原教学管理系统出现的稳定性、兼容性、安全性、便捷性等问题,教务处完成了教学管理平台的更新上线工作,并组织各学院进行新上教学管理系统的操作培训。新增三台自主打印设备,为学生提供学生成绩、在读证明等自主打印的便捷服务。

(7)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学风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继续深入开展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组建优秀研究生团队、本科生团队,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精准帮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继续开展优良学风班评选、组建学习兴趣组等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精品活动,选树学习典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学评价体系导向发挥不明显,评价结果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不显著,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把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将学风建设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环节,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强化教师教学评价适用机制。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增加教师教学评价结果在职称聘任、评奖评优、津贴发放、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权重,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提高各级教学竞赛在职称聘任、业绩考核、岗位聘用等方面的权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广大教师教学热情和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建议

学校现有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20年招收博士生14人,硕士研究生1108人,全日制在校博士生58人,全日制在校硕士生2280人、非全日制硕士生446人。

(1)学位授权点建设

认真组织博士学位授权申报工作,向教育厅提交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申报材料。认真组织完成4个新增硕士点申报,其中生物与医药、会计、社会工作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已通过省学位办评审。组织完成并顺利通过工程管理和艺术硕士美术领域的专项评估(复评)工作。

(2)研究生培养

开展2020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对全校40个专业的50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制(修)订,修订了2020版培养方案涉及的2000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自2020级硕士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加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力度,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本年度共培育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其中交通工程学院与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共同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培示范基地”获批省级立项。

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审批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3门、校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5项,获批5门省级优质课程和8个省级教学案例库。获批13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5项省级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448项研究生论文、知识产权、著作等学术成果获得校级奖励。

全面实现研究生学位论文平台送审全委托和全盲评。截止目前共受理6名博士研究生、786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申请。经预答辩、论文复制比检测、盲审、答辩和分委员会审定,共授予6名研究生博士学位、772名研究生硕士学位,对14人做出“延期答辩”的处理。

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政策和文件规定,对照要求查缺补漏,完善规范工作制度,细化流程,健全招录、考试工作体系。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圆满完成2020级研究生复试和2021级研究生初试的考务组织工作。2020级共招生1108人,比2019年增长30%。积极开展招生宣传,不断拓宽宣传渠道,成效显著,2021年硕士研究生有效报名人数3478人,比去年增加531人,增长18%。

(3)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研究生科研贡献度需继续提升,出国(境)参加学术交流的比例偏低,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支撑条件仍有不足,研究生授课教室、学习工作空间面临较大短缺。

建议加大经费投入,以博士点、硕士点申请基本条件、全国第五轮学科水平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引,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山东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

2020年12月31日


作者:李琳琳

编审:盛红梅

终审:张志刚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09-2010 山东建筑大学科技处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邮编:250101 联系电话:0531-86367091  Email:kyc@sdj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