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资讯聚焦高校政治生态主题。无论是中纪委总结的高校官僚主义现象、还是高校领导干部的案例剖析等内容,都提醒我们“象牙塔”里不打扫也会藏污纳垢,要还菁菁校园一片净土!要求各二级单位党组织和广大教职员工,时刻谨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铲除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凝心聚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不断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内容一:中纪委机关刊长文披露:高校这四大现象值得警惕,绝不能放任!
前段时间,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向教育部党组和31所中管高校党委进行巡视反馈,其中一半以上高校被指存在不同程度的官僚主义问题。
“象牙塔”内的官僚主义长啥样?日前,《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推出报道《晒一晒“象牙塔”里的那些官僚主义》,盘点总结了高校中存在的种种官僚主义乱象。小编对文章进行了编辑整理,推荐给大家。

图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官网
现象一:“官气”十足,衙门做派
现实中,有些高校行政机构效率低下,部分行政干部颐指气使,把校园变“衙门”。
比如,有的师生按流程签字盖章,却发现行政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华北某高校学生说,教务老师一周只有半天时间对学生办理业务,遇到急事只能“干着急”。又如,有的学校办事流程繁杂,一些事务性工作需要职能部门盖好几个章,师生只能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跑。
一些学术资源有限的高校,行政领导往往在经费划拨、项目申请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某高校一位副教授表示,普通教授拿项目不容易,可如果有了行政职务,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行政权力掌握资源分配,个别教职人员就不择手段地追逐“官职”。此前,内蒙古某大学一名教研室主任为竞聘处级干部,竟向时任校党委书记行贿。
此外,还有人官学一体,美其名曰“双肩挑”,实则“两头吃”——既头顶领导光环参与学术资源分配,与普通教师争利;又利用领导身份排挤学术竞争对手,引发干群矛盾。更值得警惕的是,行政权力的诱惑让一些教师变得浮躁,侵扰校风学风,甚至一些学生也有样学样,少数学生干部“官气”十足,从中可见一斑。
现象二:门户林立,近亲繁殖
高校里同学、同门、同乡等关系复杂,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背靠“山头”容易助长“近亲繁殖”。再加上有的高校老师长期深耕一域,也容易滋生“一个人单打独斗,比不上一群人合起伙来”的想法。“山头”树大根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圈就此形成。
“圈子”不加约束,就会演变成“派系”,不单涉及学术分歧,还有行政权力和项目利益上的争夺。比如,有的所谓学科“大佬”徒子徒孙遍地,以师生、同门为纽带互相提携,形成封闭的“圈子”。一些重大科研基金、重要科技奖项和人才项目评审都深受“大佬”及背后“圈子”的影响。
通过“靠校吃校”进行利益交换,是“近亲繁殖”的另一种形式。
比如,有的高校领导干部想方设法把配偶子女等亲属安排进高校工作。近年来,北京在巡视市管高校时就发现有高校“领导干部违规兼职、返聘,夫妻、亲属在学校任职现象比较突出”。
再如,有的高校教职工互相请托关照亲朋子女。西南地区某高校教务科长就因私下接受同事请托,为其女在缓考中弄虚作假,提高研究生推荐免试课程成绩,最终被严肃查处。
讲究门户之分、圈子文化盛行,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科研秩序,损害高校选人用人的公平性。同时,“人情大于天”的环境也让一些人认为,如果自己不随波逐流就会被排挤、淘汰,因此想方设法拉关系、进圈子,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三:不务正业,攀附结交
一些高校习惯以行政命令统领学术。少数人不学却有“术”,将社会上拉关系、搞钻营的不良风气带入高校,不但掌握大量学术资源,还能轻易获得学术荣誉。
如此环境浸染下,一些教师沉不下心、静不下气,认为与其坐冷板凳搞科研,不如走出实验室搞关系。有的老师不重教学重创收,频繁外出授课、演讲、兼职,只想把高额出场费收入囊中;有的穿梭于各式会场,四处露脸捞“声名”、拓“圈子”,对学生无暇顾及;有的成为领导干部后在交际场长袖善舞,不把心思花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上。
在学生口中,课题组内“大老板”“小老板”的称呼不时出现。究其根源,在于有的教师将科研项目分包给年轻老师和学生,自己动嘴不动手,出钱不出力,成为“学术包工头”,把师生间“授”与“学”的关系异化为老板与员工的雇佣关系,甚至把学生视为附属品、免费劳动力。更有甚者,以通过论文、顺利毕业等条件要挟学生,搞学术霸凌。
同时,有些青年教师为求“庇护”选择投靠“大导”,希望这些所谓“大佬”能够在自己职称评定、成果评奖时“说句话”。某高校教师表示,如果导师或者关系好的人是评选委员会成员,自己就有“优势”,“我认识的导师多一票,关系好的又可以多一票”。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多唯”倾向下,混脸熟、贴名字、求提携、认门户、攀交情、搞关系等随之出现。
现象四:好高骛远,贪图虚名
高校发展建设需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然而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和办学特点等不认真研究,却闭着眼睛唱高调,高校发展贪大求全。
有的高校办学特色不明显,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存在雷同现象,只为“赶热门”一哄而上;有的一门心思把规模做大好升格,学科专业盲目求全,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一位高校教师评价说:“仅注重‘量’的扩充,缺乏‘质’的提升,导致‘饼’摊得太大,人力和财力很难保证正常的教学质量。”
在“赶浪潮、抓热点、贴标签”的氛围中,一些高校学科建设急于求成。内部各类研究机构成立了一家又一家,对外合作院所搞了一个又一个,效果如何却无人问津。这样的高校对基础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只重视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建设。某高校教师直言,一些项目长期攻关才能出成果,纯属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有人觉得“划不来”,不愿意去干。
“象牙塔”里的官僚主义有其独特性、隐蔽性,容易带坏校风、师风和学风,危害不容小觑。全面从严治党,高校不能例外。
内容二:科技部通报36起科研不端行为,两所高校占据大半,多名学者被处罚
近年来我国各部门都加大了对科研诚信的审查力度,多个部门都会将一些科研不诚信行为公布出来,伴随着这些通报的发布,相关科研人员也会被给出相应的处罚。在最近科技部就发布了36起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涉及到医学科研诚信的案件,在这个通报中,青岛大学和吉林大学成为了重灾区,青岛大学有11例,而吉林大学有9例,其余的则分布在我国的一些医学高校和医疗机构中。
在这一次的通报公布以后,有4名相关人员的博士学位被撤销,10多名的副教授、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的职称被撤销,还有一些在读的博士生被给出了终止读博、留校察看的处分,甚至有研究生导师被取消了导师资格,并且给出了终身禁止申报科研项目、终身禁止参加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查的严肃处理。

从处理结果上来看,这一次还是非常重的,尤其是两个终身处罚结果,基本上让这名涉嫌学术造假的学者一生的科研生涯结束了。不过面对这种处罚,外界也是有不同的说法,一些人认为由于对论文的要求太高,让这些博士和医生们铤而走险,实际上医学领域内作为出产论文相对比较容易的领域,按理说不应该出现这种学术造假的行为。
青岛大学在这一次的通报中有11例,也是颇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所大学的医学水平在目前看来是非常不错的,这所大学的医学历史非常漫长,并且从这些年的发展看起来还是非常不错的,外界一度认为这所高校是有足够的实力来竞争双一流大名单的。
但是从这次的通报结果可以看出,总共36起学术不诚信案件,这所高校就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一,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所高校在这个方面的问题或许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如果一起两起的话还能够被理解,这么大的规模还是同属于医学领域的,这也似乎表明这所高校在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青岛大学如果想要顺利进入双一流的话,那么在学术诚信的要求上应该更高一些。
另外一所985高校吉林大学,在这次的通报中有9起之多,也是非常令外界感到痛心,吉林大学的医学水平是非常强,因为这所大学在合并之前的白求恩医科大学,在我国的所有医科高校中都是非常出色,就算是这所大学在这些年的发展态势不够好,但是出现这么多的学术不端行为,还是非常不应该的。
除这两所高校之外,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潍坊医学院、喀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都有学者出现了学术不端的行为,虽然这些学者大都是这些高校的附属医院的医生,但高校本身是有相应的责任的,而且这些附属医院的医生,大多数在高校内是有相应的任职,所以说在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的背后,高校更应该对相关学者进行一定的约束和培训。
内容三:大学副校长一步步沦陷:身不正何以为师

李延臣,上海海洋大学原副校长。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于2018年5月接受上海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同年7月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随后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今年1月,李延臣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筱崧 摄
以身试法之后,上海海洋大学原副校长李延臣终于悟出了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钱。但不该是你拿的钱,你拿了,就会变成罪证。所以,赚钱也要走正道,不能贪婪无度、欲壑难填,否则必会跌入深渊。”
据上海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李延臣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出入私人会所,违规接受宴请;违反组织纪律,个人擅自决定重大问题,拒不执行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定,不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违反廉洁纪律,收受礼金;违反生活纪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犯受贿罪,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3个月。
人们唏嘘,这样一个身居“象牙塔”、本应为人师表的大学副校长,到底是怎么丢掉了底线,一步步沦陷?
“内心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压抑怒火”
一次岗位调整“掘”开了他的思想堤坝
如今,回头来看李延臣的履历,颇具讽刺意味——
1988年,23岁的李延臣从上海铁道学院(1995年更名上海铁道大学)毕业,这对于从山沟里走出的他而言,颇有意义。“十五年寒窗苦读,换来了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着实令自己兴奋了好几天。”他坦言。由于其平日踏实刻苦,早早入了党,又曾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系党总支讨论决定让他留校任思想政治辅导员。
那时经常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李延臣或许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竟会沦为这样的反面典型。
由于个人上进,又熟悉工作环境,在组织的培养下,李延臣很快就进入学校中层干部队伍,1991年兼任系分团委书记,1996年便被提任为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1998年又被提任为学校总务处处长,可谓是一帆风顺。
“用现在的话说,当时令很多同龄人‘羡慕嫉妒恨’过。那时的自己,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没有太多的功名利禄和私心杂念。”李延臣说。
然而,习惯于顺风顺水的李延臣对组织的正常人事决定没能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泰然”。2000年,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重建,他被调整任同济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正职副岗”的安排,使他“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逆反情绪,内心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压抑怒火”。他在忏悔书中写道:“就像燃起的篝火,遭遇一盆冷水泼洒,虽没有熄灭,但也确实冲击不小,也从中察悟到一些官场的道理。”
李延臣察悟的所谓“道理”,并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思想,而是“朝中无人不做官”“没有血缘、裙带关系的‘草根’,只有靠朋友关系才能获得成功”这些歪理邪念。
铁道工程专业出身的李延臣,愈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园里的生活很难耐”。于是,他依靠朋友接了一些工程技术服务项目,赚起了“外快”。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基建行业,了解了建筑行业的各种“规则”,也看到了工程老板是如何迅速发家致富的。“这在无形之中点燃了他的欲望。”上海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2002年3月,李延臣调任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该校2003年升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副校长,分管后勤工作。重燃工作激情的他,起初还总结出这样一个人生格言: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关键,做官是升华。“没有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什么也做不好,做不成事只会耍嘴皮子、动歪脑筋,只会被人瞧不起,只有做人做好了,又能为百姓做好事,大家才会拥戴你做他们的领导。”李延臣解释道。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他“个性较强”,常常与他人意见相左,再加上他自认为已经“结构封顶”,干得再多薪水也不会多一分,“不如及时享乐,拿点实惠算了”。
就这样,李延臣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开始放纵欲望、恣意妄为,在负责学校基建项目的过程中,大肆收钱敛财、纵情声色犬马,彻底蜕化变质了。
信奉“干一个项目结交一帮朋友”
“朋友圈”成了“利益圈”
历数李延臣犯下的种种错误,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便是他错误的交友观。
在担任立信学校副校长之前,他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个自己比较得意的观念:“干一个项目,结交一帮朋友。”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李延臣说,在他做工程项目“乙方”时,这个观念使他受益匪浅,也帮他快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干一个项目,结交一帮朋友”的观念便固化在脑海里,形成了一种工作理念。
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正是这个理念,使他沦落到今天的结局。
“后来分管学校基建工作,负责发包项目,担任‘甲方’,身边的‘朋友’更多。”李延臣坦言,用这一理念指导工作带来的后果,一是给那些不法商人留下更多“钻营”的空子,他们借此投己所好、拉近感情,掩盖利益交换的实质;二是容易被所谓的“友情”麻痹,而放松警觉、放松纪律约束,失去职业操守,滥用手中权力。
立信学院文汇路2号地块承包经营权的来回“转手”便是一例。
计某是上海某科技公司法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李延臣成了“朋友”。2002年底,他租下2号地块的承包经营权,将一层用来开食堂,二层用来开网吧。可是经营不久,两个楼层的经营状况便如冰火两重天,食堂亏损不断,网吧则赚得盆满钵满。于是,计某找到李延臣,大吐苦水,希望学院能够对食堂自负盈亏,经营得热火朝天的网吧则继续由自己负责。
没想到,一向头脑精明的李延臣居然二话不说,爽快地答应了这“赔本买卖”。
后来,在李延臣的极力说服下,学院以110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2号地块近40年的承包经营权,一楼交给学院后勤服务中心开食堂,二楼继续出租给计某开网吧,并且还帮助网吧进行电力扩容。不仅如此,李延臣还让学院给了计某近200万元,当作此前食堂装修、购置桌椅设施等方面的补偿。
计某“知恩图报”。当李延臣提出妻子要买一辆车时,计某心领神会地送上了16万元现金;当李延臣提出买房子有资金缺口时,李延臣妻子的账户上便多了15万元……不仅如此,计某每年春节都要给李延臣拜年,红包礼金自然少不了,四五年时间就累计40多万元。
私人的腰包越来越鼓,公家的损失越来越大。为了把学院亏空的窟窿补上,李延臣还违反“三重一大”相关规定,未经学院党委会审议转让价格和受让方,擅自决定以远低于市场价格将地块承包权转让给上海一实业公司法人陈某某的亲属。
好处自然不言而喻。陈某某曾将松江一套约90平方米的房产以远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给李延臣的兄嫂,又“借”了200万元给李延臣的侄子购置房产。“这套房产实际上是李延臣的。”上海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伪造200万元借款已还的假象,李延臣还与陈某某合谋,由陈某某分8次向其兄长、侄子提供200万元现金,再由其兄长、侄子通过银行转账转给陈某某。
就这样,李延臣一次次地破纪违法,“朋友圈”俨然成了“利益圈”——
在负责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建设工程”时,李延臣收受某公司法人陈某5万元;收受项目建筑材料供应商乔某某、某公司主管谢某某金条4根,合计价值30多万元,帮助其承揽项目。
在负责学院“科技会展综合建设工程”时,李延臣帮助某公司负责人赵某某中标该项目,事后以购置房屋为由,向赵某某索贿90万元;收受乔某某现金50万元,事虽未成,但钱照收不误。
……
“我错把组织赋予的权力当作是个人的能力,错把利益关系当成是朋友关系,错把职务上的影响力当成是个人人格魅力。”李延臣坦言,拿到第一笔贿赂款时,也担心过、害怕过,但犹豫彷徨之后,还是放开手脚、壮起胆子,拼命地捞取好处。“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虚荣、贪婪和侥幸在作祟。”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不良家风成为他堕落的“帮凶”
家风正,百事兴;家风不正,百事哀。李延臣最终坠入违纪违法犯罪的深渊,与他不重视家风建设有着很大关系。
李延臣在忏悔书中喟叹:“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在端正家风上我没有尽到责任”,带坏了妻子。同样,妻子的姑息纵容,也助长了他顶风违纪的胆子。
据介绍,从2009年起直至案发前,李延臣频繁接受与学院相关工程项目的承建商、供应商宴请,出入低俗场所。甚至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仍不顾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多次出入私人会所。在其50岁生日宴请中,还收受了立信学院工程项目监理负责人所送的2万元礼金。
“对于李延臣的这些斑斑劣迹,其妻吴梅并非没有耳闻,她不但没有阻止劝诫,反而姑息纵容,甚至与他一起腐化堕落,吃喝玩乐,大肆敛财。”上海市纪委监委负责查办此案的同志告诉记者,吴梅与李延臣本是校友,原先也是高校教师,后来跳槽进了公司,对钱是“来者不拒”。
2015年11月,已经是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的李延臣,顶风违纪,利用朋友关系帮助一公司承接衢宁铁路浙江段工程,收受公司有关负责人20万元现金,事后将钱交给了吴梅。吴梅二话不说,就存入了个人账户。
2016年5月,李延臣想给儿子购买住房,还缺90万元资金,便想起曾经在他帮助下顺利承揽立信学院项目的某公司负责人赵某某。他让人向赵某某“狮子大开口”,一下子就索要90万元。为了规避调查,李延臣夫妇二人想出一个办法:让赵某某把钱转入拖欠吴梅资金的客户谢某某处,这个人也曾接受过李延臣的“帮助”。拿到钱后,再由其转账给吴梅,造成“还款”的假象。吴梅收到钱后,心安理得地用来买了房。
“她开着李延臣受贿买的车、住着李延臣受贿买的房,不但没有什么不安,反而心里有些得意。经常与李延臣一起参加那些承包商、供应商的宴请,甚至出国旅游。案发前,二人还一起参加了承建商安排在私人会所的‘一桌餐’。”上海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对于妻子的这种姑息纵容,李延臣感慨:“在我坠入犯罪深渊时,她也没能拉我一把。”
“我们夫妻二人的工资收入一年也有七八十万元,有房有车,开销也不算太大,又何必如此不知足呢?”等到身陷囹圄,李延臣才追悔莫及,“钱,拿到手上时让人欢喜开心,可拿了不该拿的钱就会变成人生罪行的镣铐,是斩断人生前途的屠刀!”
然而,一切悔之晚矣。
“人人都需要钞票,赚钱你要走正道。不要一心只为了钱,被它牵着鼻子跑。满脑子铜臭,你就会摔跤!”李延臣用惨痛代价换来的忏悔觉悟,希望能够唤醒那些沉睡之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党员干部真的需要‘每日三省吾身’,珍惜自己的岗位、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对党和人民负责,也是为家庭美好生活担责……”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