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以案说纪”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 ,分享一组资讯。中纪委发文明确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将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的重要方面,纳入监督检查、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上,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走在前、作表率。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
请各二级党组织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在全校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切实推动广大师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校纪委也会在日常工作中强化监督,将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落地落实。
【内容一】从历史上的勤俭与奢侈谈起丨成由勤俭败由奢

1958年的11月26日,周恩来、贺龙陪外宾参观应城红旗人民公社。吃饭时,原本应城县委准备了丰盛菜肴,周恩来审查菜单时全部否定,强调只准四菜一汤。吃饭时,周恩来往自己碗里夹豆芽、菠菜,把鱼肉不停地夹给社员们,说:“你们劳累辛苦,吃点鱼肉补身子。”饭后,周恩来叮嘱,原先准备的另外菜肴,全部送给敬老院、妇产院和幼儿园。(资料图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舞台过客缤纷,决定成败兴亡的,固然非止一端,但勤俭与否确实是影响个人成长、家业兴旺、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读史明智。让我们从历史上的勤俭与奢侈谈起。
俭则约,俭生廉,俭为立身之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之为德,由来已久。上古尧舜之时,就对节俭的作用给予高度肯定。相传虞舜曾称赞夏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穿短打布衣,住茅草屋,为后人所称道。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在生活观念上却几乎一致“尚俭”。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认为,节俭自持,是富裕安康的前提条件之一。孔子讲究礼仪,但是强调以节俭为本,“礼,与其奢也,宁俭。”墨家更进一步地提出为人为政都要节用:“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还提出了适度消费的理念,倡导在衣食住行中加以贯彻。
秦汉以后,人们普遍接受儒、墨两家的观点,二十四史中对于能够节俭的人物大加称赞,随处可见。如《后汉书·吴祐传》称“祐以光禄四行迁胶东侯相”。所谓“四行”,据《汉官仪》,指“敦厚、质朴、逊让、节俭”。
优秀的品质总是如影随形。节俭往往会催生廉洁,而廉洁亦会提高威望。为官者把俭朴和廉洁的关系理清楚了,节欲戒奢,戒奢从俭,以俭养廉,也就掌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因此古时官吏的升迁考核,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
唐朝初期,有一个宰相叫李勣,他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为人低调、非常节俭。一次,一个老乡到京城去拜访他,到了饭点,李勣就留他吃饭。饭桌上摆的是饼,客人吃着嫌弃饼边缘不干净,就顺手撕了扔在一边,“裂却饼缘”,李勣见了很生气,着实训斥了他一番:“年轻人,你要知道,这块饼包含了农人的多少汗水,田地要犁两遍,土壤肥沃后才能下种,还要灌溉、锄草,精心呵护,年景好才得丰收。辛苦收割、脱粒、扬清后,才得到麦粒,还要碾磨成粉,然后才能做成一块饼。你随意撕饼扔掉,太不应该了。”
唐朝初期统治者节俭务实,创业兴邦,而唐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又盛。讴歌节俭、劝诫奢侈于是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绅将“盘中餐”的粮食与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凝成了“粒粒皆辛苦”的名句;杜甫《往在》里说:“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似国初,继体如太宗。”白居易则写道:“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提出太平之世的“秘诀”在于节俭销兵,即使是在丰收之年,也不能丢弃勤俭之德。
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都十分注意自身生活俭朴,也将俭朴融入家风家教中。《颜氏家训》强调:“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宋朝时倪思告诫后人:“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都体现出对子孙后代注重节俭、勤俭持家的要求和期望。
北宋名臣范仲淹,不仅政绩卓著,而且“以清苦俭约著于世”,言传身教,范家子孙都严格遵守节俭的家风。《曲洧旧闻》中记载,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官居宰相后,一次请朋友吃饭,饭局过后,朋友不经意间感慨:“啊,范丞相家的家风终于有所改变了!”有人追问他何出此言,他回答:“盐豉棋子而上有肉两簇,岂非变家风乎?”是啊,以前范丞相家吃饭,就是面条米饭上盖着豆豉佐餐,这次去他家吃饭,居然能在豆豉上吃到了两片肉,这难道不是改变家风了吗?说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声中却带着深深的敬意。
南宋理学家朱熹历事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俭朴度日本是我们的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吃完饭后,他还题了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儒家风味薄,隔邻犹有未炊时。”女婿回来后,对岳父的俭朴之风与仁爱之心大为感动,便将此诗作为家训,于书房悬挂。后人亦以“朱子固穷”赞扬之。
成由俭,败由奢,俭关乎长治久安
在古人看来,节俭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美德,更应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去看待。一个国家和民族若失了勤俭,沉溺于奢靡享受,自然会衰退了务实、开拓、变革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奉行“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为政理念,勤俭治国,为秦的强大乃至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秦始皇兴建阿房宫豪华盖世,终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亡汉兴,汉初力崇节俭,汉文帝执政23年,在这23年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正是由于汉文帝躬行节俭,以上率下,使当时社会形成尚俭崇廉风尚,“文景之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得以产生。然而,文景之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此后虽国力鼎盛,可社会“崇奢”之风却愈演愈烈,为亡国埋下祸根。
隋朝统一国家后,文帝力除侈靡之风,“务从节俭,不得劳人”,“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而隋炀帝却穷奢极欲,致使亡国。
到了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唐代,勤俭节约的观念依然受到提倡。然而在开元盛世中,唐玄宗满足了、懈怠了,没有曾经的克勤克俭,而是“水陆珍馐数千盘,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在他的影响下,整个朝廷“公私相效,渐以成俗。则是物务多废”,史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从一员武将登上了皇位。多年流落江湖和长期从军,使赵匡胤养成了俭朴的作风,当皇帝后始终保持。史载:“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宫里悬挂的帘子,都是粗布所制;洗了多少次的旧衣服依然穿在身上。
皇帝的专车叫玉辂,赵匡胤用的是前朝皇帝用过的“二手车”。有一次,皇后问他:“皇上即位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用黄金装饰一下轿子呢?这样出门也气派些啊。”赵匡胤笑道:“别说用黄金装饰轿子,就是宫殿全都用黄金装饰,亦非难事。但是我当皇帝,是为天下的百姓保管钱财,岂能胡乱使用啊!”
开国之君,创业艰难,懂得勤俭兴邦。后代子孙生长于富贵之时,如何能做到节俭如初?宋朝建立了一套制度来约束宫中花费。有一次,赵匡胤命文思院工匠制造一只蒸笼,却很久没有送来。他责问原因,侍从解释说:按照规定,这事要先经过尚书省,尚书省下达到工部,工部再到文思院,文思院拿出制作预算,再反过来逐级上奏,得到批准,才可以正式制造,所以需要些日子。赵匡胤一听,不悦:“一只蒸笼还不是想买就买,怎么还要这个批、那个审的?”宰相赵普解释:“这个规矩,并非为限制陛下,而是为陛下子孙所设的。假如后代子孙生长于富贵,不知道创业艰辛,很可能今天要这个,明天干那个,铺张浪费。有了制度规矩,他们的欲望就会受到限制。”赵匡胤连声称赞这是好规矩。
然而,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即位后,开始几年还励精图治,可身边总有人天天鼓吹“岁月能几何,岂可徒自劳苦”的腐朽堕落人生观,宋徽宗听了声声入耳深信不疑,生活愈发奢靡起来。他最宠信重用的将相大臣,也几乎个个都是挥金如土的高手。重臣蔡京生性好客贪吃,经常大摆宴席,有一次请僚属吃饭,光蟹黄馒头一项就花掉一千三百余贯钱。他家仅厨师就数十上百人,内部分工极细,有人专做包子,有人专门切葱丝。
沉于奢,施暴政,必将百姓置于与自己完全对立的地位,当百姓再也无法忍受之时,就是统治者的覆亡之日。北宋百姓喊出“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的呼声,在两浙、黄淮等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严重动摇了统治根基,使北宋政权在金兵来侵时不堪一击,轰然覆亡。
历史需要常常回看。包括吃喝浪费在内的奢靡之风给每个时代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的国破,有的家亡,有的殒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不良社会风气,贻害深远。无数事例也证明,反对浪费,推崇节俭,必定会提升人民的精神状态,促进吏治清明、社会向上与国家兴盛。正所谓“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俭与奢的影响,在“百善俱兴”和“百恶俱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勤俭这个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更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1936年和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曾先后两次长期访问陕北根据地和延安。他盛赞“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是“东方魔力”,是“兴国之光”。是什么让斯诺下此论断?他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使用……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勤俭廉洁,让斯诺看到了一种无往不胜的伟大力量:“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勤俭节约不仅是在物质匮乏时期的自然选择,更是人民情怀的真挚表达。陈云在延安时期做报告,批评有人铺张浪费,提出了一句名言:“吃饭要照镜子”。他说:延安人民的生活艰苦,大家都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天三钱油、五钱盐,粮食也不足,吃菜靠自己种,吃肉由各伙食单位养猪去解决,所以要爱护一粒米一滴油,丝毫不能浪费。我们是无产阶级,决不能糟蹋农民的血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陈云所说的“照镜子”,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用馒头擦干盘子里的油,做到能照见自己的脸,这可能就是最早提出的“光盘行动”。从此,“吃饭照镜子”广为传播,深入人心,这也成了延安精神的一部分。
“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当时,还有一首歌叫《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在群众中广泛传唱:“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那时,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但靠着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走过了困难的岁月。今天,物质日渐丰盈、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也必须成为一个反复提倡、时时号召的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和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并强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他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既有能力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带来的新挑战,同样有能力传承敬天惜物的传统与精神。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光荣的历史使命、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都呼唤我们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勤俭这个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郝思斯)
【内容二】中纪委:对餐饮浪费严重的地区、部门,将追究领导责任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强监督执纪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工作意见》,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节约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立足职能职责精准监督、创新监督,狠刹奢侈浪费歪风。

《工作意见》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各级领导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等重点对象,把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的重要方面,纳入监督检查、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强化日常监督。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利用“四风”问题举报平台,及时受理干部群众举报。
“在日常监督和审查调查中,要高度关注违规公款吃喝、餐饮浪费行为,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抓早抓小、提醒纠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人介绍,除对顶风违纪、情节恶劣的,依规依纪依法作出处理外,还要加大问责力度,对违规公款吃喝、餐饮浪费问题严重的地区、部门、单位,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并督促开展集中整治;对违规公款吃喝、餐饮浪费典型案例,要通报曝光,形成警示震慑。
为推动建立健全抓落实长效机制,《工作意见》明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等法规制度,结合实际完善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相关规定,督促有关方面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公务接待、国有企业商务接待、单位食堂和接待场所管理等规定,细化相关要求。此外,还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共同发力。《工作意见》明确指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党委和政府切实担起主体责任,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切实把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规定要求落实到位;纪委监委内部要加强协作配合,贯通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提高工作实效;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作用,加强对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
【内容三】评论丨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上走在前作表率
“带头制止餐饮浪费,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近日发出公开信,倡议中央和国家机关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特别是餐饮浪费上走在前、作表率。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政机关清廉形象的重要体现。中央和国家机关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位置,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对机关党建、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中央和国家机关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上走在前、作表率,坚持以上率下,以机关带系统,带动更多的人践行勤俭节约理念,有利于以良好的机关作风引领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公开信呼吁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职工自觉践行“光盘行动”,自觉抵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坚决破除讲排场、比阔气、搞攀比等陋习,切实防止“舌尖上的浪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但一些铺张浪费、大肆挥霍的现象也令人震惊,一些商务宴请、私人聚会等,经常以“盛宴”开始,以“剩宴”结束,甚至有的山珍海味也成了“厨余垃圾”。这样的铺张浪费,脱离我国基本国情,背离优秀传统文化,败坏社会风气,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带头增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政治自觉,带头在单位落实餐饮节约的各项措施,带头在家庭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带头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节俭的餐饮消费方式,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把勤俭节约落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纪检监察机关肩负重要职责。《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规定,“纪检监察机关应当不定期曝光铺张浪费的典型案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监督检查,受理群众举报和有关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及时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同时,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加大惩戒问责力度,狠刹奢靡浪费之风,倡导艰苦朴素,使勤俭节约蔚然成风,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好转。(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