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到27日,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黄河流域下游绿色生态空间研究创新团队”在姜芊孜副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由风景园林系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先后赴泰安、济南两市,对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展开系统调研。调研团队行程近千公里,足迹遍布东平、肥城、宁阳、新泰、钢城等5个区县的33个调研点。通过实地勘察与问卷访谈等方式,重点调研了流域“三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现状特征,为探索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采集了翔实的一手资料。
团队运用无人机航测、水质采样、河道驳岸勘测等专业技术手段,对大汶河流域展开全方位“体检”。在济南、泰安河段,无人机航拍清晰勾勒出支流水网与周边生态环境、葱郁植被的融合图景,为流域生态格局分析提供空间数据支撑。水质采样监测团队系统采集不同河段水样,为剖析不同河段水质差异、守护水安全提供依据。师生们还重点关注了肥城、新泰、钢城等关键河坝,详实记录其运行维护状态,评估其防洪调蓄、保障水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团队深入调研流域特色产业,挖掘其背后的运营智慧与生态逻辑,系统剖析大汶河流域特色产业模式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路径。在东平,碧波荡漾的藕鱼共生系统成为焦点,通过航拍记录其空间布局,访谈了解其生态循环模式与经济效益。在肥城、宁阳等地,师生们走进飘香的果园,沾着泥土气息了解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品种、管理模式与产业链条。在新泰、钢城,一个个“一二三产融合”的鲜活案例通过访谈和实地探访被挖掘出来,生动展现了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
团队聚焦大汶河流域内的生活空间,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系统调研了沿岸村落的居住环境、公共空间布局及其与河流生态的互动关系。调研发现,传统民居多沿河岸呈带状分布,体现了人水相依的生存智慧。团队重点考察了村口广场、滨水步道等公共活动空间,从功能配置(如夜间照明、临水护栏安全性)到使用效能(如社交频率、文化活动承载),全面评估其人性化设计水平与社会效益。这些空间不仅是村民日常交往的重要载体,更是维系乡土情感、传承生态文化的关键场所。通过记录居民对滨水环境的改善需求,为构建“人水和谐”的乡村空间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次调研是山东建筑大学学子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团队以系统性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系统把脉流域水生态环境,深入解析流域景观空间特征。获取的一手资料不仅为精准保护大汶河流域生态本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更将为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协同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注入新动能。
山建大学子用脚步丈量母亲河支流,用科技与智慧服务国家战略,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科研实践答卷。

审稿:任 震
编审:李嘉麒
终审:张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