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建筑城规学院、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承办的第二届中欧乡土文化遗产论坛暨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年会,以线上会议形式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同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与建成环境系教授保拉·内拉·布兰杜伊尼,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副司长张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副厅长王廷琦,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梁泽庆,以及中欧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参加了论坛。山东建筑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郭益灵到会致欢迎辞,开幕式和论坛主题报告由建筑城规学院院长仝晖主持。
开幕式上,张磊、王廷琦、梁泽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山东建筑大学在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学术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郭益灵介绍了学校近期发展,代表学校对专家和行业主管单位领导的到会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专家致辞和主题论坛环节,常青院士和陈同滨主任先后进行专家致辞,指明了区系研究视野下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并对相关研究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辨析。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延常结合自身长期在山东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了《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下游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报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潘玥副教授依托近年来对风土建筑保护领域的研究作了《现代风土建筑理论概观》的报告,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刘奔腾教授在深入剖析传统聚落基础上,作了《地理视野下甘肃传统聚落类型特征及营造智慧》的报告;我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局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常务副主任高宜生秉持乡土聚落与民居的时空思维作了《山东乡土聚落及传统民居资源分布空间区系》的报告。
由于中欧时差原因,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挪威科技大学、比利时原点建筑事务所等欧洲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在下午为论坛献上高水平报告。挪威科技大学许东明研究员结合近些年来国外遗产保护的经验作了《挪威风土遗产保护的历史与当下——以世界遗产地勒罗斯为例》的报告,王宇研究员立足于国外乡村振兴的视点作了《世界自然遗产地盖朗厄尔峡湾乡村振兴与发展》的报告;比利时原点建筑事务所吴美萍研究员从国际风土遗产保护视角作了《凝固与流动——比利时风土遗产保护相关实践探析》的报告;意大利米兰理工保拉·内拉·布兰杜伊尼教授结合自己在景观遗产研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作了《景观价值培育——在保护遗产同时提供教育、就业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报告;国内学者刘梦颖博士以乡土建筑营建为主题作了《从掌墨师群体看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特性》的报告;胡小宇博士则从非物质遗产保护视角作了《法国行旅工匠组织的历史与传承模式》的报告,我校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赵亮教授围绕济南代表性的泉水聚落作了《济南乡村泉水聚落空间择址特征研究》的报告。下午的论坛报告部分由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赵斌主持。
随后的圆桌会议,在东南大学李海清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学系主任陈捷,与全天主题报告演讲嘉宾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将论坛交流推向高潮。

论坛最后,由基地常务副主任高宜生发表2022-2023年度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公开课题,仝晖院长对嘉宾表示感谢,并宣布论坛圆满结束。
本次论坛由Built Heritage、《建筑遗产》《建筑师》《时代建筑》《山东建筑大学学报》《中国文物报》提供媒体支持,计有1.5万人观看了论坛直播。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们贡献了一场丰厚的学术盛宴,更进一步扩展了我校在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为对接服务黄河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资源管理处处长姚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守功、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兰玉富、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麻鹏飞等领导同志参加了论坛。
审稿:仝 晖
编审:何文玲
终审:张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