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13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落下帷幕。我校参赛的4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奖数量及质量创参赛历史新高。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的国家二等奖是“挑战杯”30年来,学校在该项目类别获得的最高奖项,实现了新的历史突破,学校以总分全省第7名的优异成绩再次捧回省级优胜杯。
我校管理工程学院张士彬、张之稳老师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农村社会源危险废物回收处置的问题与建议调研报告——以山东省为例》获得全国二等奖。获得全国三等奖的3个项目分别是机电工程学院陈继文、孙爱花老师指导的科技发明制作A类作品《基于RGV的柔性垂直循环式环形横移电梯运输系统》、土木工程学院王玉镯老师指导的科技发明制作A类作品《碳纤维(钢板)改性速生杨木》、建筑城规学院王宇、李佳老师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行针走线,衔城织里”--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生态闭合性调研及策略研究》。

与往届相比,本届比赛在入围终审决赛作品比例、奖项设置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获奖比例由往届的48%调整至28%,竞争异常激烈。终审决赛期间,通过书面评审、问辩展示等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我校参赛作品充分展示了学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聚焦学科建设、聚力科技创新,把学问做在大地上,体现了建大师生为乡村生态振兴献计献策的时代使命感。
近年来,学校团委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构建团队、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实践,在创新训练和创新实践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推动团队创新,围绕学科特色,依托学科资源,支持动员学院团组织成立科创中心和大学生科协,经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以学生团队自主、导师团队指导、主动实践为特色的创新团队培养模式;二是开展项目实践,以项目为平台,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实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讲授科创前沿和研究方法,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企业,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组建学科交叉的科创团队,以项目为平台支持团队进行创新实践。三是坚持以赛促训,发挥全国高水平竞赛的品牌影响力,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龙头,以“一专业一赛事”为基础,建立项目培育、选拔、训练和竞赛四位一体的赛事指导机制,构建政策、经费、师资、场地等资源集聚的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全链条、全方位的创新赛事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全面提升综合科创能力。2018年我校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省级及以上获奖共99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71项,省级奖项626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同比往年有大幅提高。

审稿:袁法涛
编审:王立群
终审:刘运动